中新网上海10月30日电(记者 陈静) 全国首个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指引》(以下简称“服务指引”)于10月30日正式发布。这一举措标志着上海社区体重管理工作从“逐步探索”阶段迈入“标准化实践”的新里程,为全国“体重管理年”行动提供了可复制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标准化服务框架落地,破解基层管理难题
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上海市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牵头编制的“服务指引”,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体重管理操作手册。随着居民生活方式转变,超重与肥胖问题引发的慢性病已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威胁,体重管理从个人行为升级为需要系统化、标准化推进的公共卫生工程。
此次发布的“服务指引”从五大核心维度构建服务框架:
1. 基础设施设备:明确体重监测、体脂分析等必要设备配置标准;
2. 人员配置与职责:规定全科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等岗位分工;
3. 标准化工作流程:涵盖健康评估、方案制定、动态跟踪全流程;
4. 人群分类管理:针对儿童、孕产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制定差异化策略;
5. 质量控制体系:建立服务效果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
社区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智慧升级提升可及性
目前,上海已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社区体重管理服务网络。数据显示,全市2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181家开设体重管理门诊,覆盖率超73%。这些“家门口”的门诊由家庭医生团队主导,提供从健康评估、营养指导到运动干预的一站式服务,让专业管理触手可及。
与此同时,上海238家智慧健康驿站正进行功能升级,新增体重管理模块,通过智能设备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与风险预警,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闭环。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深度融合,打造长效管理机制
今年以来,上海市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特色项目,在浦东、长宁、虹口、宝山、杨浦、青浦、奉贤7个区率先试点。各区结合实际,推动家庭医生掌握运动指导技能,为签约居民定制“运动+饮食”个性化方案。例如,通过体质评估为糖尿病患者设计低糖饮食计划,配合规律运动干预,实现体重与血糖的双重控制。
家庭医生团队对签约居民提供全程陪伴服务,通过定期随访监测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动态调整管理方案,并给予心理支持与健康激励。这种基于信任的契约式服务,有效解决了传统体重管理“易反弹、难坚持”的痛点,使服务更具温度与持续性。
业内专家指出,上海《社区体重管理服务指引》的发布,不仅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标准化模板,更为全国慢性病防控与健康中国建设贡献了“上海方案”。随着服务网络的持续完善,社区体重管理有望成为提升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抓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