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0月31日电 (艾庆龙)近日,甘肃临夏州‘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巡礼’全媒体采访活动深入展开。从城市社区的‘红石榴’驿站到乡村的手工工坊,从医院的义诊服务到居民的百家宴,临夏州以‘五嵌入五推进’为创新路径,推动汉、回、东乡、保安等20多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密相拥,在河州大地上绘就‘此心归处是一家’的动人画卷。媒体人实地探访后感慨:这里的民族团结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流淌在日常互助中的温情。
社区筑巢:服务织就‘一家亲’网络
临夏市南龙镇滨河社区是典型的多元民族共居社区,居住着汉、回、东乡等8个民族共11500余人。作为政府主导的拆迁安置小区,这里‘人在户不在’的流动人口占比高,人口结构复杂,却通过精细化服务凝聚成‘一股绳’。‘这红本本,是我们在城里扎根的底气。’东乡族居民马大姐捧着房产证,眼眶泛红。2021年,社区党支部书记刘文晨发现53户少数民族流动居民面临房产证办理难题,立即牵头成立专项小组,20余天奔走于住建局、不动产中心和开发商之间,最终帮居民拿到期盼已久的房产证。
从此,刘文晨养成记‘民情账本’的习惯:谁家水管漏水、谁家就业遇困、谁家孩子上学有难题,他都逐一记录并协调解决。420平方米的‘红石榴暖心驿站’内,沙发、空调、应急药箱、自助打印机一应俱全,既是居民的‘温馨港湾’,也是游客的‘临时歇脚点’。社区与妇联合作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更显巧思,将见义勇为、邻里互助、民族团结等行为纳入积分体系,居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互帮互助氛围愈发浓厚。
55岁的回族志愿者马苏德常年为老人打扫卫生、维护社区环境,夏季旅游旺季时还会为游客递热水、讲解当地文化;62岁的汉族老党员祁德辉通过社区活动结识少数民族朋友,‘现在婚丧嫁娶互相搭手,节日里还会互送油香’。社区的温暖离不开‘健康守护’的助力,作为‘大党委’成员单位,临夏州人民医院自2022年以来累计派出56名医护人员参与社区义诊,服务患者超7100人次,免费测血压血糖、提供健康咨询6700余次,并赠送2.8万余元药品。
城乡携手:产业与文化共筑‘同心网’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民族团结是最坚实的力量。临夏县苗家村作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以‘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汉族居民袁雯与回族邻居马奴散共用一堵墙,‘我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孩子们都是一起玩到大的,就像自家兄弟姐妹’。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手工工坊里,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州级传承人马乃比由打破传统,接纳汉族、撒拉族学徒:‘各民族一起学,腰刀才能传得远、卖得好。’据文旅部门统计,当地46名腰刀技艺传承人中,包含撒拉族2人、回族2人、汉族1人,产业培育基地的规划将进一步推动技艺传承与共富。
临夏市城南街道青年社区的‘河州味道·临夏美食’街区,各族商户共同经营,游客在品尝手抓羊肉、甜麦子的同时,还能欣赏回族宴席曲、汉族秧歌;积石山县的校园里,汉族老师教东乡族孩子唱儿歌,回族大姐帮藏族媳妇学做油香,‘邻里一家亲’活动让陌生邻居变为亲人。文化作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通过每年985场次‘同心过佳节’活动、1.3万场次‘村BA’、秧歌会、花儿会等群众活动,持续深化情感交融。
目前,临夏州已打造53个互嵌社区、‘红石榴’家园等品牌实体,‘1355滨河一家亲’‘融情三易·红石榴+’等特色样板遍地开花。从社区的‘健康守护’到乡村的‘产业共富’,从文化活动的‘情感交融’到跨区域的‘协作共赢’,临夏州正以实际行动诠释‘团结’二字的深刻内涵,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河州大地处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