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立冬时节,走进山东泰安市邱家店镇姚家坡村,布料摩擦的窸窣声与机器运转的轰鸣声交织成一首独特的产业交响曲。村道上穿梭的货运车辆络绎不绝,一箱箱秋裤正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展现着这个小村庄的蓬勃生机。
在村民孟兆义家的生产车间里,夫妻二人正专注地操作缝纫机为秋裤锁边。作为村里最早从事秋裤生产的家庭之一,他们见证了整个产业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的蜕变历程。'十五年前我们用脚踏缝纫机,现在全是自动化设备,销售也从线下拓展到了电商平台。'孟兆义擦拭着缝纫机头感慨道。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这个仅有380户的村庄已形成完整的针织产业链。全村160多户从事相关产业,年产量突破8000万条,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市场,更远销俄罗斯等国家。村党支部书记石西军介绍,村里建有泰安市神山针织大市场和原材料集散基地,形成了织造、印染、裁剪、制衣、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
产业发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家家户户生产秋裤导致市场饱和,村民数量锐减。通过整合零散作坊,引导分工协作,村里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生产体系。'现在从原料采购到成品出厂,每个环节都有专业团队负责。'村民刘玲指着生产车间说,她家旺季日均销量可达数万条,并通过不断更新面料和款式满足年轻消费者需求。
面对市场多元化需求,部分企业率先向高端定制转型。村民金红岳的工厂里,进口织布机正在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面料。'转型初期确实困难,但通过提升品质逐步稳定了客源。'他展示着刚完成的外贸订单,产品附加值较传统秋裤提升了30%以上。
11月1日,首届秋裤文化节在相邻的王林坡村网红街举办,姚家坡村的加工户们带着新产品集体亮相。这种'文旅+产业'的跨村联建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据统计,活动期间现场销售额突破50万元,线上订单同比增长40%。
产业振兴带动就业成效显著。目前全村及周边16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不乏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的妇女。'现在每月收入稳定,还能兼顾家里。'正在缝制秋裤的村民王大姐笑着说。村里计划建设的产业园将新增200个就业岗位,并配套建设员工宿舍和技能培训中心。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姚家坡村正推进品牌化战略。石西军表示,未来将统一注册商标,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并与青岛等地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我们正在申报省级特色产业村,力争三年内打造成为北方重要的针织品集散中心。'
姚家坡村的蝶变,正是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缩影。自2022年组建产业链专班以来,全市已培育规上企业145家,形成从原料生产到成衣制造的完整体系。这个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如今正用一条条秋裤编织着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