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速览

文科生跨界AI赛道:从“闯入”到立足的生存与发展之道

时间:2025-11-19 07:30:27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史词

AI产品经理、AI法律顾问:文科生正成为AI领域新势力

当人们谈及人工智能(AI)行业时,往往将其与编程、算法等理工科技能划等号。然而,随着AI技术的渗透与场景拓展,一个新现象正在显现:越来越多新闻传播、汉语言文学、法学等文科背景的从业者,正以产品经理、法律顾问、课程设计师等身份活跃在AI赛道。这种“跨界”转型背后,既折射出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也揭示了文科生在技术浪潮中的独特价值。

“非典型”AI从业者:文科生的跨界实践

上午9时,北京某互联网大厂的工位前,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出身的李垚正同时处理两份文档:一份是技术团队提交的AI模型测试报告,另一份是产品需求清单。作为AI产品经理,他的核心任务是将内容评论、视频制作等AI模型转化为可落地的产品功能。“研究生阶段做传播学量化研究的经历,让我在数据分析上有了基础。”李垚坦言,这份工作更像是技术与产品的“翻译官”——既要理解技术逻辑,又要精准表达产品诉求。

类似的故事正在多个领域上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竹子,在一家“AI+教育”初创公司担任课程设计师,她的工作是将复杂的AI知识拆解为中小学生能理解的培训内容;法学背景的刘心,则成为某互联网公司劳动法大模型的法律顾问,负责修正AI生成的法律文书;曾在快消行业负责品牌宣传的十佳,如今在具身智能公司担任公关主管,用广告营销思维挖掘机器人产品的市场亮点。

根据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今年1月至7月,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10倍,简历投递量暴涨11倍。这一数据印证了行业的蓬勃发展,也揭示出人才需求的多元化趋势。“AI领域远不止代码开发,前端的产品设计、营销宣传甚至用户服务,都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才。”李垚指出,“这本质上是一个复合领域,就业机会对所有专业都是开放的。”

文科生的“生存法则”:技术理解力与人文洞察力的融合

在技术主导的AI行业,文科生如何建立核心竞争力?采访发现,他们的优势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专业能力迁移,二是软技能加持。

以法律领域为例,刘心解释道:“法条是固定的,但现实场景需要灵活解释。”尽管AI能快速生成法律文书,但复杂情境下的适用性判断仍需专业人士介入。这种“经验依赖型”工作,恰是文科生的传统优势领域。十佳则用“开饭店”比喻营销工作:“技术团队负责炒菜,我们要起菜名、讲菜品故事,让生涩的技术参数变成市场能接受的语言。”

共情能力与沟通技巧,成为文科生立足的另一大“加分项”。竹子在设计AI教育课程时,会反复代入用户视角:“学员最想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让课程既有趣又实用?”这种用户思维,帮助她的产品多次获得企事业单位采购订单。李垚也深有体会:“当技术团队说‘做不了’时,我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逻辑解释需求合理性,这比单纯下指令更有效。”

跨界之后:持续学习与行业生态的双向奔赴

尽管文科生在AI领域找到了一席之地,但“跨界”并非终点。十佳所在的公司定期组织技术讲座,帮助非技术背景员工理解底层代码逻辑;李垚计划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编程,弥补技术认知短板;竹子则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场景的最新应用,不断优化课程内容。

这种自我迭代的需求,与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期待形成共振。中国人民大学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指出:“随着技术更新加速,文理技能的隔阂正在消解。市场更需要既懂技术逻辑,又具备人文洞察力的‘π型人才’。”他建议高校打破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与AI工具普及,同时呼吁企业建立更公平的招聘标准,“聚焦技能匹配度而非专业标签”。

教育领域的变革已悄然启动。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透露,学院不仅在数据新闻课程中加入生成式AI应用教学,还为大一新生开设“人工智能导论”必修课。“技术迭代速度太快,我们的教学大纲‘两年一小修,四年一大修’,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跨学科能力。”

本文刊载于《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03版 记者 秦亦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