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 (记者 应妮)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推出的人文自然纪录片《中华古树》,近日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正式播出。该片以全国508万余株古树名木为拍摄对象,首次完整构建中华古树国家级影像档案体系,系统阐释其文化价值,全景展现生存状态与保护举措,深度挖掘古树承载的生命传奇与人文故事。

纪录片《中华古树》海报。 节目组供图
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现存古树名木总量达508.19万株,涵盖乔木、灌木、藤本三大类,其中树龄超千年的古树达10万余株。这些跨越千年的生命见证,不仅构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古树群落,更以其独特的生态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体系,以及专项行政法规《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构建起完善的保护框架。依托智慧林业系统,全国508万余株古树均实现电子建档与动态监测,每株树木都拥有包含地理位置、生长状况、保护措施等信息的数字身份,为实施"一树一策"精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纪录片《中华古树》剧照。 节目组供图
为全面呈现古树的多维价值,《中华古树》摄制团队历时三年,跨越28个省区市,对典型古树进行四季追踪拍摄。通过延时摄影、微距镜头、航拍等技术手段,记录下古树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变化,捕捉其与周边生态系统的互动细节。片中既展现黄山迎客松的苍劲挺拔、陕西轩辕柏的千年风骨,也关注城市中古树与现代建筑的共生智慧,更通过科学解读揭示古树在固碳释氧、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总导演表示:"每株古树都是活的历史书,我们希望通过影像语言,让观众感受到这些沉默见证者所蕴含的生命力量与文化记忆。"
该纪录片的播出,标志着我国古树保护工作从制度建设迈向文化传播的新阶段。通过建立国家级影像档案,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珍贵素材,更以可视化方式唤起公众保护意识,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古树保护新格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