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品经理、AI法律顾问……文科生正在AI领域掀起新潮流
“跨界”闯入AI赛道之后:文科生的生存与发展密码
上午9时,北京某互联网大厂的办公室里,新闻与传播学专业出身的李垚正对着电脑屏幕,左手翻阅技术团队提交的AI模型测试报告,右手在文档中快速敲击产品需求文档。这位曾经的文科生,如今以“AI产品经理”的身份,在技术逻辑与用户需求之间架起桥梁。
从AI产品经理到AI法律顾问,从教育课程设计师到公关宣传专员,随着AI技术渗透至各行各业,这个曾被视为“理科生专属”的领域,正涌现出越来越多文科生的身影。他们如何突破专业壁垒?又如何在技术主导的赛道中站稳脚跟?《工人日报》记者通过深度采访,揭开文科生跨界AI的生存法则。
“进入AI行业纯属机缘巧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竹子,目前在一家“AI+教育”初创公司担任课程设计师。她的工作是将复杂的AI算法转化为中小学生能理解的培训内容:“比如用‘教机器人学画画’的案例,解释图像生成模型的原理。”
李垚的跨界则源于主动选择。研究生阶段传播学量化研究的经历,让他在数据分析上具备优势:“我的工作类似‘技术翻译’,既要理解模型如何识别内容评论,又要把产品需求转化为技术团队能执行的指令。”
离开快消行业投身具身智能领域的十佳,则看中了AI的产业前景:“拍宣传视频、写推广文案、对接媒体资源……本质是用广告思维挖掘技术亮点。”她以“开饭店”比喻自己的工作:“技术团队炒出‘菜’,我们要起好‘菜名’、讲好‘菜品故事’,让产品被市场接受。”
据国内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5年AI人才流动报告》显示,今年1月至7月,AI新发岗位量同比增长超10倍,简历投递量暴涨11倍。李垚指出:“AI领域不仅需要后端开发,前端的产品设计、营销宣传甚至用户服务,都需要多元专业背景的人才。”
在技术主导的AI行业,文科生如何找到立足点?答案藏在他们的专业能力与非硬性素养中。
曾在互联网公司担任劳动法大模型法律顾问的刘心表示:“法律适用需要灵活解释空间,AI生成的内容仍需法学人士修正。”她举例说明,同一法条在不同劳动纠纷场景中的适用差异,正是人类法律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十佳则强调底层逻辑的通用性:“营销机器人和快消品的底层逻辑相同,都是挖掘用户痛点。”她将技术团队的代码逻辑转化为客户能理解的语言:“比如解释机器人如何通过传感器识别环境,我会用‘机器人长了一双会思考的眼睛’来比喻。”
竹子在设计AI教育课程时,始终秉持“用户思维”:“我会反复思考学员最想学什么。”她曾为企事业单位职工设计AI办公课程,通过调研发现,用户更关注“如何用AI快速生成会议纪要”,而非技术原理。这种共情力让她的课程复购率达到85%。
李垚的工作更像“协调者”:“当技术团队说‘做不了’时,我需要用他们能理解的逻辑解释需求合理性。”他举例,曾通过类比“手机相机优化”的案例,说服技术团队为视频生成模型增加滤镜功能。
“跨界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十佳所在的公司定期组织技术讲座,帮助非技术员工理解机器人传感器原理、算法迭代逻辑。她计划通过在线课程学习Python基础:“未来或许能直接参与产品原型设计。”
李垚则制定了“转码”计划:“虽然现在不用写代码,但不懂技术逻辑会导致沟通效率低下。”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目标是“能独立判断需求的技术可行性”。
中国人民大学就业与民生研究院副院长周广肃指出:“随着技术发展,文理技能隔阂正在削弱,市场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他建议高校打破传统分科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与AI工具普及:“比如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将‘人工智能导论’设为大一必修课,并在数据新闻课程中加入生成式AI应用教学。”
周广肃还呼吁创造公平就业环境:“应聚焦技能匹配度与发展潜力,而非单纯以文理科出身判定职业适配性。”这一观点得到十佳的认同:“在AI行业,能力比专业标签更重要。”
本报记者 秦亦姝《工人日报》(2025年11月18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