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泸州11月15日电(记者 岳依桐)在川滇黔渝四省市交汇的黄金坐标上,四川省泸州市正以“酒城”为底色,绘就一幅文旅融合的壮丽画卷。这座被长江滋养的“宝藏城市”,通过“保护+创新”双轮驱动,将非遗技艺、生态资源转化为文旅消费新场景,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非遗活化:从酱油作坊到文旅新地标
走进泸州市合江县先市镇,空气中弥漫的酱油香勾勒出百年传承的脉络。这里坐落着中国连续使用时间最长、保护最完整的天然晒露发酵场——先市酱油酿造作坊,其传统酿造技艺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激活这一文化瑰宝,合江县投资20亿元打造先市酱油赤水河庄园,构建起集生态酿造、非遗研学、互动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综合体。

在庄园内,酱油冰淇淋、咖啡等跨界产品成为年轻游客的“打卡神器”。澳大利亚澳华电视传媒董事长任传功指出:“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古法技艺转化为可触摸的体验场景,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创造了经济价值。这些创意产品可作为文化传播载体,助力先市酱油走向国际市场。”
生态赋能:古桥变身乡村振兴“流量引擎”
泸县龙桥文化生态园的实践同样印证了文旅融合的智慧。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脑桥为核心,该园打造出21.3平方公里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将600余年历史的古桥与生态农业、休闲消费深度融合。东盟头条新闻社副总编辑黎石海评价:“泸州打破了‘重保护轻开发’的常规思维,让文化遗产成为可参与的生活方式,这种经验对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战略布局:千亿文旅蓝图徐徐展开
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泸州正以“港旅融合”为抓手,深度参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目前,全市已储备37个长江文化项目,总投资1541.08亿元的121个文旅项目中,泸州大剧院、尧坝驿等52个项目已建成投用。委内瑞拉《委国侨报》副社长郑海燕建议:“泸州需兼顾本土文化根脉与国际传播视野,让文旅融合既有经济厚度,更有文化温度,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面向2027年,这座川滇黔渝交汇处的“C位城市”立下雄心:力争旅游总花费突破1000亿元。从非遗工坊到生态庄园,从古桥遗址到长江文化带,泸州正以创新实践诠释“保护即发展”的深层逻辑,为区域文旅融合提供可复制的“泸州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