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覃思】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AI与语文教学的结合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语文教育不断经历各类“热点”洗礼的过程中,AI的介入无疑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这一浪潮中保持人类的独特性,成为语文教育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
AI浪潮下,人类如何自处?
语文学科的独特性,在于它能够帮助师生不断认识自我、建构自我、丰富自我。人工智能的强大不容置疑,尤其在写作领域,AI能够快速完成大数据检索与整合,生成逻辑清晰且富有文采的文章。然而,面对AI的冲击,语文教学必须回答一个根本性问题:“我”何以无法被AI所替代?这一问题的答案,依赖于人类对“自我”更内在、更真挚的理解与建构。
AI作为智能体的出现,实际上也在观察人类如何对待它。我们对AI的态度与做法,不仅是对技术的回应,更是对人类情商与智商的一次考验。历史上,人类在与强大“对手”的较量中,不断获得突破与进步。同样,在与AI的互动中,我们需要通过保持善意的距离、坚守独立思考,以及对内在清醒的理解与认知,来确认并发展作为“人”的独特价值。
怎样的读写,是AI无法替代的?
读与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活动,也是塑造“人”、发展“人”的关键途径。当你深入文字之中,内在的生命经历会充分参与到阅读的体验与创造过程中,形成与作品的“个性化”生命关系。这种阅读体验,AI无法替代,因为AI缺乏独立、独特的生命经历与体验。而你,作为活生生的人,拥有欢乐、悲痛、欣喜与困顿,这些独特的内在体验构成了你不可替代的部分。
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其中一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被AI赏析为运用“通感”手法的经典范例。然而,若将AI的赏析直接用于课堂,可能会使语文课变得沉闷寡淡。因为,对于有着内在丰富生命体验的人而言,联通嗅觉与听觉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种体验是AI无法复制的。
从写作角度看,优质独特、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源于内在的生命体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人内在而真实的生命经历越丰富、越宽广,其人格构建就越完整、越饱满。而AI虽然高效强大,但缺乏一个人因步履坚实而产生的敏锐与丰富、幸福与快乐。
AI:工具还是朋友?
能够使用AI,并不意味着我们与AI之间形成了“人机协同”的良性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对视、思考、比量、斟酌,进而合理地把握彼此。AI是工具,未来更可能成为人类的朋友。但朋友之间需要良性竞争,如何让AI感受到人类身上永远有它无法超越的部分,成为未来社会的重要课题。
这牵涉到语文教学如何与AI相遇,以及怎样的语文学习是AI所不能替代的。我们与AI的相遇,应该使人类变得更博大、更温暖、更辽阔、更丰富。人类自身的发展程度决定着AI的未来走向,人类决定AI的性格与命运。
让人更像“人”,是AI到来后时代留给我们的重要课题。促成师生对自我生命意义的探索与理解,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使命。任何工具的出现都是为了帮助人类摆脱不必要的羁绊,阅读与写作中的部分劳作可以交给AI完成。但对语文教学而言,更具意义的是人类与自我灵魂的自在相处,这个层面的读写,人类是不愿意让AI去做的,当然,AI也做不了。
(光明日报 作者:连中国,系北京市特级教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语文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