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宜昌10月20日电 题:湖北夫妻深山守护十余载,共护中国小鲵生态家园
作者 习倩 林继伟
清晨的天光还未完全铺开,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火烧坪乡青树包村的薄雾中,两束手电筒的光柱划破寂静。肖华平与妻子林大赤踩着湿润的泥土,走向屋旁那方不起眼的水池。微光下,几条中国小鲵正贴着溪底缓缓爬行,尾鳍轻摆间,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山林与人类共生的故事。

十余年光阴里,这对夫妻以山为伴、以鲵为友,在高山云雾间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暖篇章。他们的坚守,不仅让中国小鲵这一古老物种得以延续,更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深山中生根发芽。
中国小鲵是中国特有的野生动物,其历史可追溯至3亿年前,被誉为“生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1889年,一位外国学者在宜昌长阳首次发现这种神秘生物,并命名为“中国小鲵”。2021年2月,它正式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而长阳正是其核心栖息地。
肖华平的家位于青树包村六组,屋旁那方看似普通的水池,实则是中国小鲵的重要栖息地。“2013年,林业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池子里住着珍稀动物。”肖华平回忆道。从那天起,这方水池便成了夫妻俩心中的牵挂。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小鲵,肖华平夫妇开始了“跨界”学习。每天劳作归来,他们都会翻阅生物书籍,了解小鲵的生活习性;蹲守在水池边,用相机记录它们的成长轨迹。他们还在房屋周围布设了环保杀虫灯,“灯一亮,蚊子就来了,正好给小鲵当饭吃。”林大赤笑着说。
夫妻俩以种植蔬菜为生,但为了减少对小鲵栖息地的干扰,他们主动放弃了紧挨水池的三亩梯田。“钱少赚点没关系,不能让小鲵没地方住。”林大赤坦言,梯田的耕作声和肥料气味都可能影响小鲵的生存环境。这份朴素的坚守,让周边村民逐渐改变了对“小生物”的看法。
如今,曾被视作“不起眼”的中国小鲵,已成为村民共同守护的“宝贝”。“偶尔有人慕名来看小鲵,大家都会主动提醒他们注意保护。”村民刘清说。这种转变,离不开肖华平夫妇十余年的身体力行。
近年来,中国小鲵的数量与种群显著增加。今年,长阳火烧坪乡正加紧推进中国小鲵保护馆建设,为这一古老物种提供更专业的保护环境。“我们只有一个朴素的心愿,就是希望今年蔬菜能丰收,中国小鲵也能平平安安长大。”肖华平说。这对夫妻的坚守,不仅守护了生物多样性,更让生态保护的理念在深山中悄然传递。
(完)
 猜你喜欢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