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济南10月20日电(记者 李明芮)10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召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月度协商会。会上,政协委员、智库专家、基层代表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传播利用与赋能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与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务实举措。
10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东省委员会召开“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月度协商会。李明芮 摄
山东省政协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山东社会科学院原党委书记郝宪印建议,山东应立足文化特色,高标准编制《山东省“十五五”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他强调:“规划不能仅停留在‘画圈圈、设禁区’,更要明确‘怎么用’。建议在规划中增设‘活化利用专章’,分类制定利用指引,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创意产业等深度融合,让规划既有约束力,也有生命力。”
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山东省政协委员、省古建筑保护研究院院长孟令谦提出构建全省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的建议。他表示,应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省级文化遗产数据中心,全面整合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信息资源,实现全省文化遗产数据“一网汇聚、全域可视”,为保护工作提供精准支撑。
“古籍保护和数字化公开化是中国文化传承发展战略在古籍领域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史哲》编辑部主任兼主编杜泽逊指出,山东古籍资源丰富,约有12万部、近200万册。他呼吁,省内各图书馆、博物馆及高校图书馆应制定古籍数字化公开化规划,将此项工作常态化,让古籍资源更广泛地服务社会。
“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绝非简单的‘修旧如旧’或为数字化而数字化,而是一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洪雷建议,在科学保护前提下,应探索最个性、最新颖的活化利用形式,将文化遗产从“历史范本”转化为“时代心跳”,从“文化名片”升级为“文化芯片”,创造能与年轻人产生情感互动的新场景、新玩法,让游客“看得懂、玩得好、乐分享”。
山东省政协主席葛慧君在总结中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她提出四点要求:一是深化认识,谋划长远之策,推行固本之举,统筹提升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二是把握重点,坚持保护第一,深化研究阐释,注重活化利用;三是守正创新,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培育数字化新业态;四是科学统筹,坚持政府主导与人民主体并重、整体保护与统一监管并重、人文融通与经济浸润并重,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共赢”新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