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比芯片更严峻!中国90%高端精密仪器市场被美日垄断

时间:2025-10-24 21:28:02 来源:南权先生 作者:南权先生

当公众目光聚焦于芯片‘卡脖子’问题时,一个更隐蔽却更致命的科技短板正在实验室角落悄然蔓延——高端精密仪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备,实则是科研的‘眼睛’和‘手’,而中国在这一领域90%的市场被美日垄断,连‘山寨’都难以下手。



被忽视的‘科技命门’:精密仪器如何卡住中国科研?

显微镜、质谱仪、核磁共振设备……这些单价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元的高端仪器,90%以上的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如果说芯片是大脑,那么精密仪器就是科研的‘感官系统’——眼睛看不清微观世界,手无法精准操作,科研突破便无从谈起。更严峻的是,与芯片领域至少存在自研路径不同,精密仪器的技术门槛如同‘黑箱’,连模仿的起点都难以触及。

数据显示,在价格超过50万元的高端科学仪器中,国产化率不足30%;若聚焦核磁共振仪、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等‘科研硬通货’,国产占比甚至低于1%。这种‘连国产替代门槛都未摸到’的现状,暴露出中国基础科研的隐形短板。



全球市场‘三国杀’:美日德垄断99%份额

精密仪器市场的垄断程度远超芯片领域。全球电子显微镜市场前五家企业占据99%的份额,中国企业连‘入场券’都难以获得。以高效液相色谱仪为例,2019年中国市场规模达350亿元,但国产设备市场占有率不足20%。这种‘未进场先落后’的局面,被科研人员形象地比喻为‘用国外扔下的小锤子敲未来大厦’。

美国商务部上世纪90年代的统计揭示了这一产业的战略价值:仪器仪表行业仅占美国工业总产值的4%,却对经济产生66%以上的影响。作为‘赋能者’,它支撑着芯片制造、材料研发、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甚至基础物理实验都依赖其精度。



系统工程之困:为何连‘仿制’都做不到?

与手机等消费电子不同,高端精密仪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生态系统。以全球首款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为例,其研发需突破光学、磁场测量、材料耐性等多重技术壁垒。而中国连探测器、电子光学系统、激光器等‘底层积木’都未完全掌握,更遑论整机集成。

这些关键部件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需要光学、机械、电路、材料、算法等领域的深度协同。然而,中国高校至今未设立完整的‘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断层导致研发团队难以组建,‘复制’都成为空谈。即便有技术储备,也常因实验室阶段半成品或性能不稳定而无法实用。



突围路径:收购、自研与‘产学研’协同

尽管困境重重,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仍在‘死磕’中寻找突破口。天美公司通过‘蛇吞象’式收购,将法国Froilabo、英国及瑞士老牌仪器企业技术转移至中国,采用‘原样引进-国产替代-中欧联合研发’三步走战略,部分产品国产化率已突破85%。

苏州博众仪器科技公司则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2025年6月发布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点分辨率达0.25纳米。量子领域同样取得突破,国仪量子、科大国盾将量子技术应用于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性能指标逼近国际品牌。



政策助力:‘产学研用金’一体化破局

中国已意识到精密仪器自主化的战略意义,推动‘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发展,鼓励科研机构、企业、资本与市场联合发力。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处的AIMS望远镜实现100%国产化,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观测设备领域的突破。尽管起步晚,但这种‘死磕’精神正逐步啃下技术壁垒。

精密仪器的困境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科技自立不是口号,而是需要一毫米一毫米地突破。从显微镜到磁场传感器,这些被忽视的‘冷门领域’才是决定科技上限的热土。挡在中国面前的,不是一两个芯片,而是一整套工业体系的代差。但只要肯拼,每一块‘看不见’的积木,终将拼成属于中国的‘科研大厦’。



信息来源:
2025中国精密仪器行业:一条‘比头发丝还细’的赛道,被写进国家战略2025年10月9日来源:中研网
国产首台商用200千伏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发布2025年06月29日10:06科技日报
关键突破!我国自研的超高速实时示波器发布/来源:央视新闻 | 2025年10月15日15:37: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