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日本《日经亚洲》的一篇报道提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即未来五年,中国周边最可能先点燃冲突的,并非台海,而是六个环绕中国的潜在战争风险区。这一观点引发了广泛讨论,为何在台海局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日媒会认为其他区域的风险更高?

台海问题始终是中国周边安全议题的核心。近年来,美国对台军售动作不断,2024年到2025年累计金额已超250亿美元。2025年5月,美国更是传出计划加大军售力度的消息,并公开表态“支持台湾自卫”。而台湾方面,在蔡英文政府时期推行的“去中国化”政策,进一步加剧了两岸分歧,使得台海氛围持续紧张。
然而,台海之外,《日经亚洲》提及的六个潜在冲突区,各自的局势也有着不同的紧张底色。

中印边境是其中最受关注的区域之一。自1962年边境战争后,这里的小摩擦就从未间断。尽管2025年8月中印在特别代表会晤中达成10点共识,恢复了边贸,并在7月于拉萨开展了联合搜救演练,但3500公里的实控线上,双方仍有驻军,巡逻时的偶发摩擦风险并未完全消除。中印边境的争议,源于近代以来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双方对“实控线”的理解存在根本差异,这种分歧在1962年的战争后更是带上了历史心结。

中日钓鱼岛争议则是东海方向的长期痛点。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后,中国海警船开始常态化巡航。2025年上半年,每月巡航次数都达数十艘次,4月甚至有四艘中国海警船靠近钓鱼岛12海里范围。5月,日本民用飞机非法进入中方领空,中国海警直升机随即起飞识别,双方互指“侵犯领空”。但冲突始终未突破“对峙”范畴,毕竟中日都清楚,一旦升级为热战,对两国经济合作与地区稳定都将造成重创。

朝鲜半岛的局势则呈现出“军演与导弹”的循环紧张。2025年3月,美韩启动“自由之盾”演习,投入阿帕奇直升机、坦克等装备,美军航母“卡尔·文森”号还进驻韩国基地,三国联合演习同步展开。这种大规模的军演无疑加剧了半岛的紧张局势。

印巴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则因“核国家”身份更显棘手。1947年印巴分治后,这里已爆发四次战争。2025年4月,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地区发生袭击事件,26人死亡。印度随即指责巴基斯坦,采取断水、停签、驱逐侨民等反制措施,巴基斯坦则关闭口岸回应。5月双方空战升级,印度战机越境,巴基斯坦用导弹回击。但好在双方都清楚核战争的后果,12日便达成停火,核威慑成为避免冲突扩大的“红线”。

塔利班控制下的阿富汗则是另一种风险形态。2021年美军撤出后,阿富汗国内虽有抵抗力量活动,经济也面临困境,但对中国的直接风险更多来自“外溢效应”。2025年3月,塔利班与巴基斯坦部落武装交火,可能影响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不过中国通过上合组织调解,1月推动巴阿在杜尚别会议上讨论停火,6月还促成两国恢复大使级关系。

事实上,历史遗留问题是多数冲突的“底色”。中印边境的争议、钓鱼岛的争议、台海问题等,都能找到历史根源。而外部势力的干预,更是让这些原本可以通过双边对话解决的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无疑是最主要的外部干预者,其推行的“印太战略”,本质上就是通过拉拢盟友、军售军演,来制衡中国。除了美国,日本也在主动介入周边事务,2025年7.9万亿日元的防务预算,远超以往。其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强硬、与美国的联合军演,都带有“配合美国印太战略”“提升自身地区影响力”的目的。

在六个潜在冲突区环绕的背景下,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不主动挑事,但也绝不退让。优先通过对话解决分歧,但会用实力捍卫核心利益,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合作,为地区稳定搭建“安全网”。
对于核心利益问题,中国的底线从未模糊。在台海,大陆多次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允许任何“台独”分裂行径,也不允许外部势力干涉。2025年面对美国加大对台军售的计划,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并敦促美国恪守“八一七公报”。东部战区的常态化军演,不是为了“挑起冲突”,而是为了震慑“台独”势力和外部干预者。

在中印边境,中国虽然同意恢复边贸、开展联合搜救,但在“领土主权”问题上始终坚定。2025年8月的会晤中,王毅明确表示“中国的领土主权没有商量余地”,这种坚定态度,是避免印度过度试探的关键。
在钓鱼岛,中国海警船的常态化巡航,就是用“实际行动”维护主权。面对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