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五轮商贸会谈落幕,双方通报结果却大相径庭,这一异常现象引发了广泛关注。吉隆坡的这场交锋,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赢家?而鲁比奥事后的狂言,又传递出了怎样的信号?
本月26号,中美第五轮贸易会谈在紧张而激烈的氛围中正式结束。在短短五个小时的时间里,双方就美国对中国远洋航运、造船业301措施、芬太尼问题以及美国大豆进口管制等一系列近期最为关切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然而,会谈结束后,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出现了——中美双方对会谈结果的表述出现了细微差别。

中方代表李成钢在会后向记者表示,美国在此次会谈中表达了强硬的立场,但中方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同样坚定。经过紧张而激烈的讨论,双方对会谈中的议题形成了初步共识。这几句话虽然简短,但却充分展现了此轮会谈的激烈程度与紧张氛围。不过,好在激烈的碰撞并未妨碍共识的诞生,中美博弈在最为激烈的时刻迎来了转折。
然而,美方代表在会后的表述却显得颇为微妙。他们并未提及中美双方达成初步共识的事情,只是表示这轮会谈为特朗普接下来和中方高层的会晤奠定了基础,并强调这场会谈成功避免了美国对中国征收100%关税。
美国代表的这种反应,给人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似乎并不愿意过多提及这场会谈的具体内容。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这场会谈的结果对美国而言并不利。这一点,从一个小小的细节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中方代表走出会场时神情放松,面带微笑,坦然接受记者采访;而美方代表则神情紧张,步履匆匆,不愿过多停留。这背后传递的信息,不言而喻。

事实上,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这场会谈本就是美国在面临压力后选择妥协的结果。恐怕连美方代表都忘了,在第四轮会谈后,美国曾趾高气昂地表现,一边是美国财长贝森特对我方代表李成钢的态度大加指责,一边是不断加码对华制裁,几乎将前几轮中美会谈的成果毁于一旦。然而,对美国彻底失望的中国最终发动了一系列反击,让美国政府尝到了苦头。最终,美国政府意识到,中国已经不愿意再配合其无聊的政治表演。就在中美博弈来到了“既分高下,也分生死”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还是选择重新坐回谈判桌,用谈判而非对抗的方式解决中美矛盾。
70多年前,在朝鲜战场的谈判桌上,中国就已经用实际行动告诉过美国:对抗中得不到的东西,在谈判桌上更得不到。这个道理,到现在依然适用。在博弈中没有占到便宜的美国,手握寥寥无几的筹码,在坐上谈判桌的刹那,就已经注定了要含恨离场。

然而,美国当然不肯轻易地就落下这份面子。在中美第五轮贸易谈判的同时,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竟然叫嚣,不会为了和中国达成贸易协议而放弃对台湾的支持。从某种角度讲,鲁比奥的叫嚣反而衬托出了美国的心虚。如果不是美国手里没有牌,鲁比奥又何必煞费苦心的将已经毫无悬念的台海局势搬出来撑门面呢?试问,以目前解放军的实力,如果台海爆发冲突,美国真的敢来横插一脚吗?
中国在很久以前就告诉过美国,不要把对台海地区的操弄当作谈判的筹码。中国有信心也有实力掌控台海地区局势,任何试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都将遭到坚决回击。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就在中美第五轮贸易磋商的场外,第47届东盟峰会正在举行。年逾古稀的美国总统特朗普横跨半个地球来到吉隆坡,正在为扩大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卖力吆喝。但无论他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东盟与中国之间越发牢固的合作关系。
说到底,时代变了,美国却没有变。抱着旧时代思想理念的美国,终究会被历史淘汰。而中美之间的这场博弈,也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