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腾讯现行司法调证规则,办理过程体验不佳且低效,引发律师的集体诟病。“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能只停留在口号层面。
文 | 张剑
编辑 | 谷宇
“坐了一晚上动卧,一晚上没合眼,就为抢个上午的号。”武汉律师黄伟揉着发红的眼睛,排在腾讯调证中心门前的队伍里。他的同行李明更“惨”——50多岁首次操作抢号小程序,因卡在“调证类型”选项,9点35分才提交,眼睁睁看着上午名额归零。
小红书上,一条“深圳调证攻略”下已有2000+点赞:“别排队!先认证后预约,但网上号也是秒无!”据统计,该中心日均接待超百名外地律师,其中超60%因未提前做“攻略”空手而归;更讽刺的是,同类型司法调证在杭州可实现“室内拿号、当日办结”。
当律师们为调取微信支付记录(执行案件关键财产线索)奔波数日时,腾讯“线下+线上”皆“秒无”的现实,正将法律程序拖入一场效率困境。
“秒杀”
9月初,虽然已立秋月余,但深圳仍烈日炎炎,上午8时的气温超过30摄氏度。待在户外即使不运动,十几分钟就会汗流不止。
距离腾讯总部——滨海大厦几百米的腾讯司法调证中心门口,刚过8点就有零星的几位律师开始排队。排在距离门口最近的律师以为,只要9点半开始办理业务,自己肯定可以第一个进入调证中心。但现实会给他们一个教训——不做“攻略”就来这里,真的会让你“好受”。
“在杭州办得挺顺利,支付宝里的走账信息调到了。我下午就回去,晚上到家,咱们明天见面聊”。50出头的律师李明从山东赶来,他排在了队伍最前方。来腾讯调证以前,他先前往杭州的蚂蚁集团调证中心调取一起执行案件所需要的支付宝账户流水记录,他早已规划好了行程,尽量把外出时间压缩到最少。
排在李明身后的武汉律师黄伟同样细心规划了行程,前一晚下班后,他乘坐夜班动卧列车赶往深圳。在黄伟的规划里,只要在腾讯调证顺利,他会以最快速度返回武汉。
从8点开始,排队的律师陆续赶来,队伍长度迅速增加,人数最多时达到百人左右。排队律师中以外地律师为主,大部分人是第一次过来。9点20分左右,已有律师打开了调证小程序,开始填入信息。

(抢号开始,排队律师涌向门口扫码)
9点25分左右,调证中心的半扇玻璃门打开,两名工作人员拿着蓝色易拉宝走出来,一人将它摆在门口一侧,另一人把住大门开始提示办理流程:上午45个号,下午30个号,没有抢到号的律师可以先办理认证。
“是抢号,不是排队啊,在哪里抢?”排队的人群有些躁动。队伍散开,排了30米的数十名律师一下涌向门口,纷纷扫码进入“抢号”小程序。虽然李伟排在队伍前方,但扫码进入小程序后,他却慌了。小程序有多个选项要填,其中包括调证类型、联系电话、律所名称等。
9点半一到,“抢号”开始。李明在调证类型一栏就卡住了,面对两个选项,他至少花了半分钟才选好。他提交完已是9点35分,系统提示上午的号已抢完,李明对着手机屏幕盯了十几秒,不知如何是好。其实,最多不超过1分钟,上午的45个号就已经抢完。
开始“抢号”后仅仅5分钟,有人欢喜有人愁,黄伟抢到了号,但已经是42号。“这里还需要抢号,上午没抢到,下午接着抢,可能要多住一晚上了”“早知道就不退房了,看看怎么改签机票,也不知道改到哪班合适”,逐渐散去的律师中,诸如这样的声音不时传来。备受打击的李明只能找到一位抢到号的同行,询问每一步该如何操作,“年龄大了,有时看手机都觉得费劲,手也慢”。

(腾讯调证填报信息页面)
9点40分左右,又有工作人员拿出提示牌“今日上午法院业务接待量已达上限,请持法院签发调查令的律师预约其他时间办理”。此外,工作人员还提示,抢到号的律师如果号码靠后,可以先去办其他事。10点左右,调证中心门口已经没有律师排队,仅剩下等待办理的律师。
“真是‘秒杀’,不来不知道”,来自苏州的律师张雷庆幸自己先行做了“攻略”,他是从杭州的蚂蚁集团调证中心办完调证后赶来,他所说的“攻略”是指小红书上的腾讯司法调证攻略。之前已经办理过业务的律师分享了各类经验,但核心都包括了对腾讯司法调证过程体验极度不佳的吐槽。对比在杭州的调证体验,张雷对于腾讯将调证的律师安排在户外排队且还要“抢号”感到不满,“支付宝那里不需要排队,也有室内等候区,到了只需要拿号等候,跟去银行办业务一样”。
想在腾讯司法调证顺利,确实必须做“攻略”。小红书上的此类“攻略”也有百条以上,且还在不断增加。例如,到了不用排队,但不要离开太远,保持几十米距离;超出一公里将无法线上操作;在9点20分左右,扫码进入小程序,填选信息,一遍遍提交。这样做的好处是到了9点半开始办理时,基本能抢到号;一定要用手机流量;能复制粘贴的就坚决复制粘贴,一定不要手动输入,多熟悉自己手机的输入法……

(页面提示首次办理必须前往现场)
调证中心北侧50米左右有一处设有长椅的遮光走廊。9点左右,就有两三名律师边喝咖啡边刷手机,虽然不比有空调的室内惬意,但体验感远胜在门口排队的同行。这几位律师都抢到了号,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深圳本地律师,已经多次来办理这项业务。
上午10点半左右,李明从调证中心屋内走出,他觉得也并非毫无收获。因为他完成了认证。他从工作人员处了解到,如果下次还办理业务,他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就无需来排队抢号。“认证速度挺快的,就是把律师证、律师调查令交给工作人员,他们在一个平板上录入和验证一下,手机再接收一个验证码”。
每天前来排队办业务的外地律师中,像李明一样超过50岁的老律师不在少数,小程序操作对他们并不友好,年龄增长已经使他们的反应速度慢于年轻人。而除了常用的微信、网上法院、裁判文书网等平台,小红书对他们来说比较陌生,但恰恰能帮他们少跑腿的“攻略”都在上面。

(上午十时许,提示牌提示预约号已抢完)
“下午再来,来了就不能空手回去,多跑跑腿也没关系,反正下次就可以网上预约了”,李明和一名同样来自山东的同行一起离开,身影逐渐远去。而这位刚刚认识的“难兄难弟”虽然只有30出头,也常用小红书,但由于没有提前做攻略,早晨7点半就赶来排队的他也没有抢到号。虽然已经完成并不复杂的认证,且寄希望于下次再办时可以网上预约,但他们不清楚的是,网上预约时要面对的同样是“秒杀”
多名经常办理调证业务的律师回忆,腾讯司法调证办理点曾经在深南大道旁边的大厦内,自2023年8月搬至目前的位置,办理流程和规则由此改变,目前每天都在上演“一号难求”的场景,且持续已久。
规矩
“互联网+”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各类日常工作生活场景的线上化。虽然司法调证具有专业性和特殊性,对律师而言,光从法官手里开出律师调查令就已经耗费不少精力了,但他们持令来到腾讯司法调证中心门口,还得过一道难关——线上预约也并非一帆风顺。
按照现行办理规则,持法院出具的律师调查令的律师首次在腾讯调证,必须线下办理。前述“排队”“抢号”场景将是律师们要面对的一个大关。
即使到现场抢到号且办好了认证,后续再办时可以网上预约,律师们面对的依然是“秒无”的尴尬境地。多位律师展示的线上预约情况显示,9月1日上午查询,最早能预约到的号已经是两周以后。等两周,不用排队受罪,也可以接受。

(调证中心门口的排队律师)
但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法院出具的调查令的有效期长短不一,通常不超过2周,最短只有7天。这也就意味着,到现场去排队,经受酷暑考验,成为办理腾讯司法调证业务的必修课。此外,从国内多地律师的反映可以发现,不同地区的法院,对于出具律师调查令的态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地区没有障碍,有的地区需要反复与法官沟通,才能获得批准,有效期限也往往很短。
根据腾讯司法调证的规则,目前可以调取的内容包括查询支付类产品(如支付账户实名、交易信息等),例如微信支付、QQ钱包的认证信息(含实名信息)、交易流水、绑定信息、解绑信息、注销记录等;查询社交类、游戏类产品相关业务,例如,微信的注册信息、注销记录,微信公众号的注册信息,QQ邮箱的注册信息等;查询理财类产品相关业务。
多位受访律师介绍,他们需要调取的信息基本上集中在这两类,尤其是微信支付记录。因为在诉讼中,资金流向最为重要。而对方当事人存在银行卡内的资金一般有限,特别是在执行案件中,一旦银行卡内余额不足,车辆、房产无法执行,就必须通过微信支付来找财产线索,毕竟微信支付基本已成为普通公众最重要的资金渠道之一。这也就成为司法调证这项业务的刚需所在。
河南郑州律师刘薇专职做终本(无财产可供执行,终止本次执行)案件,所做的案件类型决定了她是腾讯司法调证中心的常客。在她看来,即使不是专业做执行案件,在经济出现下行的情况下,腾讯司法调证的业务量也会越来越大,原因是当事人迫切希望案件胜诉生效后能快速拿到钱,那就需要以各种办法查询财产线索,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支付记录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甚至已经是必须查询的渠道,“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按照目前腾讯这样的办理规则,等于给我们立了一个规矩”。
在腾讯的“规矩”面前,律师们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这是一次无意义的排队!”“行程被完全打乱,住宿费最少翻一番,机票或高铁票也可能作废。增加的差旅成本都要由当事人承担,怎么去跟人家解释?”
一位陕西律师在小红书攻略里留言:叫号预约,烈日炎炎,门槛难进。同样的调证业务,在杭州办事如沐春风,顺顺利利,一个早上办结。工作人员还会安慰:“大家放心,今天肯定都能办,我们不像深圳某些公司限号。”
不管律师们如何表达不满,一个客观现实摆在面前:腾讯司法调证的规则成为了必须遵守的“规矩”,而这些“规矩”在广大律师看来,缺乏对律师群体和法院公文的基本尊重。
生意
面对调证难,只能自己想办法。
“这次虽然受罪,总算是办成了,还通过现场跟同行们交流,找到了‘绝招’”,北京律师王南也是大量承接执行案件,他早就知道来深圳办理的过程是一个不佳体验,一般选择安排助理分担。但由于案件积压,他只能自己来一次。
从助理处熟悉了“攻略”,他一来就抢到了号,他还在与现场同行交流时获悉,可以委托深圳的同行代办,这样就不需要跨越两千公里从北京赶来。王南按照同行的提示,拿出手机下载了律师圈的知名平台——无讼。在平台的互助区,可以发出代为调证的订单。
打开“无讼”平台,此类订单基本随时可见,报价在500-1500元不等。比起动辄数千元的差旅成本,这笔“跑腿费”显然更能让律师们接受。多位前来调证的律师透露,深圳本地律师接这类互助业务有明显优势,特别是他们成为常客后,熟悉了规则,来现场办理可以悠闲轻松,“从来不排队,坐在现场附近的长椅上喝着咖啡刷手机,就能轻松拿到号的,一般都是本地接了这类业务的律师”。
促使深圳本地律师承接这项没有技术含量的业务的另一个重要诱因是生存压力。《深圳特区报》报道,截至2024年12月,深圳市共有律师事务所1398家,相比上年增加115家,增长8.96%;共有执业律师26983名,较上年增长2352人,实现连续6年增速超9%。
多位深圳律师坦言,现在律师队伍不断扩大,深圳虽然经济发达,但新入行的律师们一般难获案源,降低收费成为一个获得案子的办法,“在深圳,现在简单的劳动仲裁案件,收费报价可以低到两三千,依然有人愿意做”。在压力下,承接代调证这样的简单业务,对于一些新入行的深圳本地律师实属正常。专职接代调证业务,年收入20万元的案例在深圳律师圈屡有出现。而这个场景下,工作难度转到订单发起方的律师,因为案件的代理人是他。他需要与法官沟通情况,在不转换代理人的情况下,法院同意把调查令开具给代调证的律师。
除了催生出新的生意,腾讯司法调证中心门口的排队为一些律师推广营销自己,承接案件提供了一个优质的“舞台”。
“全国小三(出轨人员)最怕的地方,就是这里——腾讯司法调证中心”,在抖音上,国内多位律师要么发短视频,要么干脆在现场进行直播。调证中心门口蓝色的企鹅提示观众,这里属于腾讯。而排队律师越多,视频越吸引人。
“小三最怕的地方”,这个概括并不夸张。多位以此营销推广的律师介绍,现在离婚案件也在增多,不管男方还是女方,在这类案件中最关注财产分割。如果有婚内出轨,属于过错情况,案件判决将有利于自己。而查询出轨一方给出轨对象是否转过钱,出轨对象的主体身份,自然成为办理这类案件的一个刚需。在微信号成为个人网络主体的背景下,上述信息在此类案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通过到这里来查询信息,成功帮委托人从‘小三’那里要回了十几万元”。
无解?
律师在腾讯司法调证中心办理调证的场景和经历,让人想起卡夫卡《法的门前》的寓言: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守门人告诉他现在不能进去,但也许以后可以。乡下人便在门前等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生命终结。守门人告诉他:“这道门是专门为你开的,现在我要把它关上了。”
在腾讯门前,律师们手持法院的调查令,却同样遭遇着荒诞的等待。腾讯的“守门人”——那些制定调证规则的人——告诉律师们:今天不能进去,明天也许可以。

(调证中心门口张贴的办理规则)
律师们在门外排队数日,忍受着艰苦的环境,却始终无法顺利进入。更荒诞的是,这道“门”本应为他们而开——他们持有的是法院出具的律师调查令,但进门规则却完全由腾讯制定。就像寓言中的乡下人一样,律师们明知规则不合理,却不得不遵守和等待,直到筋疲力尽。
其实,此事并非无解。有腾讯内部人士透露,腾讯相关团队就这个场景做了详细了解,也通过律师反馈获悉了问题所在,提出过解决方案。具体包括与国内多地律协做过沟通,提出了在律协办公地点设置终端,供手续齐全的律师查询调取相关数据,作为该律协为律师提供的一项权益。这一方案获得了律协方面的支持,希望能推动这一方案落地,但无疾而终。
对于为何设置如此繁琐低效的流程,腾讯相关团队认为查询调取的信息内容敏感,出于安全性考虑,设置了目前的流程,核心是对律师进行核验。但律师们反馈,进入调证中心,腾讯工作人员的核验就是对律师身份以及法院出具的律师调查令的核验。目前,律师证的线上核验端口已十分便捷,而律师调查令属于国家机关公文,伪造此公文涉嫌犯罪,没有律师会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开玩笑,“线上办理业务已经非常便捷,不清楚腾讯这样的科技企业为何还要坚持这样的线下办理规则”。
司法调证可以实现线上办理,在腾讯并不是没有先例。据7月15日的《法治日报》报道,为有效解决案件当事人网络资金、部分虚拟财产及微信支付账户“调证难”“财产查控慢”等堵点痛点,黑龙江省大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于2025年6月初与腾讯公司建立司法调证与诉前保全协作新机制。机制运行一个月来,依法高效调取电子证据23份,冻结包括微信财付通账号39个,实质解纷23件。
据了解,该机制规定通过腾讯总部授权的法院司法调证平台,即可依法对微信、QQ等平台内可调取的电子证据实施在线申请与反馈,实现法官“足不出院”即可高效获取关键证据。调取周期从数周降至几天,甚至更短,为查明事实、公正裁判按下“加速键”。法院可依法对与腾讯支付相关的网络资金及微信财付通账户第一时间冻结,压缩对方恶意转移财产的时间窗口,避免因“时间差”问题导致财产保全落空而使将来胜诉权无法实现,倒逼其主动履行,让失信被申请人无处遁形。大庆高新区法院副院长倪凯受访时表示,与腾讯公司的携手,不仅是技术与法治的深度融合,更是以“科技之善”滋养“司法之公”的生动实践。
“用户为本,科技向善”一直是腾讯的使命愿景,多年前,腾讯也提出努力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广大律师也迫切希望腾讯能把自己的使命愿景早日落实在司法调证这项具体工作上。
(文内受访律师黄伟、李明、张雷、王南、刘薇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