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足球比赛的胜负不再由球员的竞技水平决定,而是被裁判的哨声所左右,联赛的公平性便已岌岌可危。近日,山东泰山俱乐部针对买买提江在执法中的争议判罚提出申诉,却未得到中国足协的公正回应,反而因足协的偏袒态度激起了球迷的强烈不满。问题裁判若持续得到“保护”,中超联赛是否将陷入一场无序的“乱判潮”?
事件的起因源于上海申花与山东泰山的一场焦点对决中的两次争议判罚。第18分钟,泰山队刘洋的传中球明显击中了申花后卫马纳法张开的手臂,慢镜头回放显示手臂明显超出了自然防守姿态,这无疑是足球规则中典型的点球场景。然而,主裁判买买提江却未做出任何判罚,VAR介入后也维持了“无犯规”的结论。第64分钟,申花球员汪海健的角球破门,但前提是队友李可在禁区内明显推搡了泰山门将王大雷,导致门将失去平衡无法扑救。在这样的干扰下,买买提江仍然认定进球有效。这两次关键判罚的失误,直接改变了比赛的走向,也让泰山队的努力化为泡影。
赛后,泰山俱乐部按照规定收集了证据,并向中国足协提交了申诉,这是维护自身权益、推动联赛公平的正当行为。然而,中国足协的回应却令人失望,不仅未及时公开调查进展,也未对争议判罚给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反而隐隐将“错判”合理化,仿佛球迷和球队所看到的事实都是“误判”。这种“护哨”的行为,本质上是对公平竞赛原则的漠视。当裁判的明显失误能够被轻描淡写地忽略,当球队的正当申诉被变相驳回,联赛的“公正”二字正在球迷的质疑声中逐渐褪色。
更令人担忧的是,足协此次的态度可能成为“乱判潮”的开端。如果问题裁判无需为失误负责,甚至能得到官方的“保护”,那么未来的中超赛场,裁判的主观意志是否会凌驾于规则之上?是否会有球队因为裁判的倾向性判罚而平白错失胜利、丢掉积分?今天是泰山队遭遇不公,明天就可能是其他球队陷入同样的困境。当比赛结果不再取决于实力和拼搏,而是取决于裁判的哨声,中超联赛的竞技价值将荡然无存,球迷对足球的热爱和信任也会在一次次失望中被消磨殆尽。
要知道,球迷愿意熬夜看球、为球队呐喊,赞助商愿意投入资金、支持联赛发展,核心都是因为“公平”二字。一旦公平的根基崩塌,球迷会用“不关注”来投票,赞助商也会用“撤资”来离场。到那时,中超联赛面临的就不只是“混乱”,而是更深层次的生存危机。
中国足协作为联赛的管理者,本应是公平的“守护者”,而非“破坏者”。眼下,唯有正视泰山俱乐部的申诉,公开、透明地调查这次争议判罚,让问题裁判承担应有的责任,才能挽回球迷的信任,守住中超的底线。否则,若继续“护哨”下去,“乱判潮”的阴影一旦笼罩赛场,再想重建联赛公信力,恐怕就难如登天了。
(图片均来自网络图库,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