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残障球迷心声:渴望独立观赛,无障碍设施亟待完善

时间:2025-10-30 19:10:56 来源:懂球帝 作者:懂球帝

2023年伊斯坦布尔欧冠决赛之夜,对《卫报》记者艾利斯·帕尔默而言,既是见证曼城登顶的荣耀时刻,也是作为残障球迷经历最艰难出行的真实写照。当他在母亲陪同下,试图从市区前往体育场时,街道的高低落差、坑洼不平的道路和碎石尘土,让轮椅寸步难行。尽管母亲奋力协助,四周人声鼎沸,他却像被隔绝在盛宴之外,这种无力感令人心酸。



进入体育场后,帕尔默的困境并未缓解。球门后的座位旁,无障碍厕所标识难寻,现场工作人员也未能提供有效帮助。最终,在曼城员工的协助下,他才与另一位残障球迷找到厕所。比赛结束后,他本想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与球迷共同庆祝,但离场时的艰难让他不得不提前离开。出口志愿者忙于疏散大部队,帕尔默和几位轮椅球迷被引导至一条临时通道,结果竟是通向高速公路的施工坡道。坡陡地松,轮椅难以保持平衡,最终,他们依靠好心路人的帮助,才在夜色中摸索着回城。

“疲惫于每一次出行都要依赖他人,疲惫于‘无障碍’总是停留在文件上,而不在现实里。”帕尔默的感慨,道出了残障群体的共同心声。这种疲惫,不仅源于身体上的不便,更源于社会对残障需求的忽视与无障碍设施的缺失。


英国:无障碍设施缺口明显,残障球迷权益受损

即使在英国相对成熟的残疾人保障体系下,无障碍设施的细节性缺口依然存在。以无障碍厕所为例,《卫报》指出,目前英国所有大型体育场中,配备“大空间无障碍卫生间的比例仍不足10%,而潜在有需求的人数超过25万。”这一数据,揭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滞后与不足。

英国残障球迷权益组织Level Playing Field的2024年度调查显示,在受访的2055名残障球迷中,超过20%表示“因无障碍问题而放弃去现场”;71%称“无障碍状况”影响了他们到场与离场的决定;其中三分之一因“人群拥挤”和“排队过长”而受到严重影响。另一项面向欧冠和欧联客场观众的调查则显示,53%的残障球迷认为球场“无障碍设施很差”,而44%的人指出“通道狭窄”“地面不平”是主要障碍。这些数据,无疑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敲响了警钟。

北欧:设施完善,理念领先,残障者“自然参与”

相比之下,北欧国家的设施建设相对完善,理念也更为领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Friends Arena,轮椅观众可以通过独立电梯直达看台座位,现场提供低视力辅助系统和语音导览;芬兰赫尔辛基的Bolt Arena在2022年改造后,新增触感引导地面与视障导航系统。无论是球场、地铁还是博物馆,这些国家的理念始终一致——让残障者“自然地参与”,而非“被特别对待”。这种理念,不仅体现了对残障群体的尊重,也为无障碍设施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无障碍设施逐步完善,但老旧场馆问题仍突出

在中国,无障碍设施建设正在逐步完善。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新建体育场都在努力提升无障碍标准。以2023年重建启用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例,新工体在看台各层均设置了无障碍座席和卫生间,并引入电梯、坡道、缓坡出入口等设施。截至2024赛季,场馆已累计接待残障球迷近千人次,每场比赛都有专门志愿者提供引导与安全协助。这些举措,无疑为残障球迷提供了更加便捷、安全的观赛环境。


在上海体育馆,每逢大鲨鱼主场比赛,残障观众可由志愿者引导至无障碍专属通道;场馆配备电梯、卫生间、通道与缓坡路面,真正实现无障碍闭环。为筹备2025年全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东也同步实施了场馆无障碍改造。省政府新闻办在2024年发布会上介绍,新的无障碍电梯、坡道和轮椅位已全面建成,部分新场馆还引入智能语音导航和导盲标识。这些努力,都体现了社会对残障群体需求的关注与回应。

然而,从整体上看,中国的无障碍设施仍主要集中在新建项目,老旧体育场和公共场馆的无障碍设施状况依然堪忧。许多场馆周边的盲道时常“断头”,无障碍厕所门口被堆放杂物,坡道设计缺失或过于陡峭,轮椅使用者往往不得不依赖他人帮助才能通行。根据一份覆盖全国102个城市、10类公共服务场所的调查报告,无障碍电梯和无障碍卫生间的普及率均不足20%,体育场馆也在这一薄弱环节之列。即便法律层面已有明文规范,老旧场馆的改造与监管依然滞后,真正能让残障人士“自由出入、独立观赛”的体育空间,在国内仍属凤毛麟角。


残障球迷心声:渴望独立观赛,无障碍不能只靠热情

武汉的脑瘫患者韩昱是资深的足球迷,2023赛季武汉三镇对成都蓉城的比赛是他第一次去现场看三镇的比赛。格外兴奋的他却被武汉体育中心来了“当头一棒”。妈妈推着他在球场外转了一整圈都没有找到一个残疾人通道,甚至连标识都没看到。手足无措的时候,旁边的几位球迷注意到了他的情况赶来帮忙,齐心协力把轮椅和一百多斤重的人抬上了十几级台阶。

韩昱连忙向他们表示感谢,大哥们只回了一句“武汉球迷是一家人,这是应该的”。他非常感动,但心里也有些难受,“真的希望有个人能拨开无障碍的迷雾,让通往球场的通道更加顺畅,更加清晰,让更多如同我这样的轮椅上的球迷能近距离体验足球带来的乐趣。”


陌生人的善意让人感动,但无障碍不能只依靠人的热情。这类问题是一种结构性的忽视。残障群体往往不是“被拒绝”,而是“被遗忘”。即便是设计完善的新场馆,使用体验也常被细节拉低:指示标识不清晰、坡度过陡、卫生间门太窄、志愿者培训不足——每一个环节的小疏漏,都可能让“独立行动”变得困难。

前几日,歌手郑智化在微博控诉深圳机场对残疾人“缺乏人性”,自己“连滚带爬”才上了飞机。这番言论被很多网友认为是小题大做、恶意抹黑,毕竟在很多人看来,有好几位员工在一旁努力帮助,已经是友好的表现。然而,这种冲突却深刻体现了社会大众与残障人士关于“无障碍”的认知错位。对残疾人真正的关怀,不在于是否伸出援手,而在于是否愿意解决那些迫使他们必须“被帮助”的障碍,让他们可以像一个“正常人”一样顺利地生活。

郑智化的愤怒来自于一种“不被尊重”,他想要的只是可以自己操纵轮椅登上飞机,不会因为机舱和升降机间25cm的距离而费尽周折,这是一个人基本的尊严。帕尔默和韩昱的想法当然也是如此,他们不需要别人来推轮椅,他们只希望能和所有人一样——买一张票,走进球场,看一场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