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比谁都明白,当务之急是要跟中国大陆推进贸易谈判进程,对台4亿美元军售可以先按下不动。
随着中美新一轮贸易磋商落下帷幕,美媒《华盛顿邮报》在9月18日披露了一则消息,5名熟悉特朗普谈判策略的消息人士透露称,此前,特朗普为了推动与中方尽快达成贸易协议,曾拒绝批准一笔价值超4亿美元的对台军事援助。
这笔包含弹药、无人机等装备的援助计划,原计划通过 “总统特别提款权” 快速交付,然而却在特朗普手下按了暂停键。
这一决策标志着美国对台军事政策,正在从 “安全保障型” 向 “交易型策略” 的实质性转型,其背后折射出美国全球战略收缩背景下的利益重构逻辑。
回顾过去,美国对台军事政策调整并非偶然,而是经历了从 “无偿支持” 到 “成本分摊” 的渐进演变。
拜登政府任内曾三次通过 “总统特别提款权” 机制,对台军援总额超过20亿美元,涵盖 “毒刺” 导弹、机枪等装备,形成了以 “安全承诺” 为核心的政策框架。
拜登时期,美国批准对台军售爱国者防空导弹
而这其中有一小部分,还是以“无偿模式”提供的军援,这种模式虽强化了台当局的安全依赖,却让美国承担了一定的财政负担,且难以直接转化为战略收益。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转向,则彻底颠覆了这一路径。他在第二任期推行“强制军购” 策略,特朗普团队的军方官员,甚至直接要求台当局,将防务预算占GDP比例提升至10%,并威胁对台芯片产业征收关税,将军事支持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
如今,特朗普拒批4亿美元对台军售的决策,正是这一逻辑的集中体现。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明确指出,“受援方应承担与其安全需求相匹配的防务成本”,这与特朗普在西点军校演讲中强调的 “美军应专注本土,避免无意义卷入海外战争”的理念,一脉相承。
特朗普在西点军校演讲
这种转型背后存在三重战略考量。首先是中美博弈的现实需要,特朗普政府希望以台海政策缓和,来换取跟中方在贸易谈判和俄乌斡旋中的合作空间。
其次是在美国国内财政压力下,特朗普不得不考虑把钱花在刀刃上。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无偿军援,已让美国年均支出增加超数十亿美元。
最后是对台策略的工具化升级,通过 “军售换利益” 模式,进一步强化对台经济控制。
就比如说,民进党当局为了讨好美国,默默咽下了特朗普的关税施压,甚至准备加大对美军购力度,试图以此来换取美方增强所谓的“协防承诺”。
赖清德
然而,台当局一退再退,换来的却是美国一次又一次的赖账和要挟。
就比如说,台当局2019年订购的66架F - 16V战机遭遇多次延期,原定2025年第四季度交付的首批战机,被推迟至2026年第三季度。
美国空军将原因归结为 “复杂的开发挑战”,然而这种延迟实际上是美国军火商的惯用伎俩——
既可以通过拖延项目骗取更多经费,又能以此施压台当局增加采购预算。
截至2025年,美国积压未交付台当局的装备金额,已超百亿美元,早已形成了 “付款不交货” 的畸形合作模式。
美对台军售积压超百亿美元
而对于岛内一些人来说,更残酷的现实是:哪怕台当局花再多的钱,也换不来美国一句“保台”承诺。
美国只拿台湾地区当 “提款机” 和 “战略棋子”,台当局 “花钱换安全” 的幻想,在特朗普的“交易逻辑” 下逐渐破灭。
最后,从中美战略博弈的角度来看,特朗普突然搁置对台军售,只是一种“战术暂停”,而非“战略转向”。
一方面,美方此举或许是想换取中方在经贸等其他议题上,跟美方进行 “有限合作”,缓解美国当前面临的压力;
另一方面,很可能也是在为后续 “更大规模的有偿军售” 铺路,本质是 “以退为进” 的博弈策略。
中美关系
所以说,归根到底,美方将台湾问题当做一个可交易的筹码,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台湾问题事关国家主权,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不存在任何试探和挑衅的空间。
正告民进党当局,任何“倚美谋独”的幻想,注定会以失败告终,而美方也休要向岛内分裂势力释放错误信号、中国人民解放军有足够的实力和决心,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