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苏超”热潮席卷全国,足球强省辽宁的反思与借鉴

时间:2025-10-31 06:40:24 来源:新华社 作者:新华社

  新华社沈阳10月30日电 题:“苏超”火了后,一个足球传统强省的羡慕与追问
  新华社记者

  近年来,“苏超”以其独特的魅力与热度,迅速席卷全国,成为草根足球赛事中的现象级存在。这项赛事不仅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与“增量”,更激发了“赣超”“汉超”“川超”等各地足球赛事的蓬勃兴起,形成了全国范围内的足球热潮。

  如今,这股足球热潮跨越山海关,吹进了足球底蕴深厚的辽宁大地,引发了当地足球从业者与爱好者的广泛惊叹与深刻反思。

(小标题)足球大省,缘何未现“苏超”盛况?

  “业余足球赛怎会如此火爆?简直难以置信!”提及“苏超”现象,不少辽宁足球人纷纷发出这样的感慨。

  事实上,辽宁作为足球大省,其民间足球一直生机勃勃。首届“辽超”赛事早在去年便已拉开帷幕,时间上甚至早于“苏超”。然而,先发并未带来先至的优势,“辽超”在影响力与热度上远不及“苏超”。一边是“苏超”单场传播量破亿、现场观赛人数超6万、95.9%的观众产生门票外消费的惊人数据;另一边,则是首届“辽超”不温不火的现实。这种鲜明的反差,无疑触动了辽宁足球人的神经。

  “辽宁完全具备玩转‘足球经济’的潜力,但首届‘辽超’在媒体运营与赛事推广上确实存在不足,这方面我们还有待提升。”跟踪报道“辽超”的自媒体人王伟坦言。

  随着热风的北上,第二届“辽超”采取了南北分区赛制,积极营造赛区与城市间的话题,并鼓励观众免费观赛,赛事热度逐渐攀升。王伟介绍,自己制作的内容起初反响平平,但随着对辽阳“学生军”的拼搏精神、抚顺老将的乡情故事、葫芦岛爆冷淘汰卫冕冠军等精彩瞬间的深入挖掘,他发布的不少视频播放量已突破百万。

  辽宁足球底蕴深厚,曾创造联赛“十连冠”的辉煌,在中国足坛留下“无辽不成军”的佳话,更见证了国足冲进世界杯的历史时刻。这里本就拥有丰富的足球故事素材。王伟等自媒体人开始尝试为球队“造梗”、用AI写歌,并将各地风景与文化巧妙融入赛事报道,为足球赛事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发现,‘苏超’的成功经验是可以复制的。一旦为足球注入文化和娱乐元素,原本对足球无感的人也会被吸引进直播间。”王伟说。

  从早期需要组织球迷“带任务”观赛,到大连对阵本溪一役吸引约1.2万名观众自发涌入,辽沈球迷会会长何大鹏真切感受到了“辽超”的升温。他认为,赛场内外展现出的全民参与和城市认同感,是各地“城超”火爆出圈的秘诀。“医生、程序员、外卖员同场竞技,烧烤店成为赞助商,观众为城市荣誉呐喊——每个人都是家乡的球迷,这是最纯粹的情感。”

  尽管完全复制“苏超”的热度并非易事,但何大鹏认为,坚守“草根”本色、强化地域认同的思路,值得辽宁继续深入借鉴。

(小标题)“苏超”之外,“中超”球市同样火爆

  “苏超”等民间足球赛事的异军突起,似乎抢了中超的风头。然而,跳出社交媒体的热度数据,转而观察广大球迷“口口相传”“用脚投票”的线下主场,不难发现中超等职业足球赛事同样火爆。

  在辽宁,中超“升班马”大连英博单场上座人数屡破6万,上座率亚洲领先;本赛季一路“冲超”成功的辽宁铁人坐镇沈阳铁西体育场,场均也有约3万人现场助威。

  翻开各地的“超账本”,被大家热议的“第二现场”、足球嘉年华、特产集市等一系列文体旅融合的打法,在中超、中甲的辽宁球队主场也已屡见不鲜。

  在辽宁,球市的火爆还催生了以“票根优惠”为纽带的消费场景,“凭球票享八五折”等优惠让票根成为在酒店、餐饮等商家的“打折卡”。铁西区商务局副局长王琦介绍,这种以球会友、以票惠民的模式,能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而大连英博在“经济账”外,球员们还走入社区、养老院进行公益活动,辐射了更大的社会效应。

  何大鹏认为,“苏超”的热度出人意料,与当地缺乏顶级职业球队有一定关系,“另辟蹊径后,民间赛事反而成为另一种‘出口’。”而在足球大省辽宁,“辽超”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注意与辽宁两支职业队伍的主场赛事形成互补与共存,在周期、场地等不“撞车”的前提下,共同带动足球经济,为城市发展持续注入活力。

  42岁的陈星阔别职业赛场多年,今年以“辽超”沈阳队队长的身份重返绿茵场,并在沈阳队对阵铁岭队的比赛中,以一脚凌空远射“世界波”刷屏网络。他认为,即便在足球强省辽宁,拥有职业球队也只有沈阳、大连等少数城市,而“辽超”允许每个城市组队,让更多无处安放的足球热情有了归宿,为辽宁补全了足球版图。

  辽阳、葫芦岛队以大学球队为班底,组建“学生军”;本溪队首次组织球迷客场远征……“辽超”让足球的热度逐步延伸到更多小城,形成了不仅限于球迷的“破圈”效应。作为足球青训的推广者,陈星观察到,这种“破圈”效应让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陪伴孩子走进球场,“这对青训也是重大利好”。

  在业内人士看来,民间足球和职业足球赛事各有定位和价值,前者让不知道角球、越位的新球迷进来,让曾被足球伤了心的老球迷回来,“炒热”社会氛围;后者立足于职业赛场和竞技成绩,为足球爱好者树立标杆和榜样。二者分属于足球“金字塔”的不同层级,共同的目标是做大足球人口和市场。

(小标题)“苏超”“中超”,不应拉踩但可相互借鉴

  网络上,常有人将“苏超”和职业联赛做对比,甚至抛出“让‘苏超’球员踢中超、国家队”的辣评。但在足球专业人士看来,草根赛事和职业联赛定位不同,业余球员与职业球员的竞技水平也隔着一道专业的鸿沟。

  沈阳市体育局体育事业发展中心负责人那宏宇认为,这反映了观众对不同赛事的不同心理预期。“‘苏超’看着更热闹,可能因为氛围相对轻松,表演性强,但职业联赛看重竞技成绩,球员注重防守、动作简单高效,场面可能显得不够好看。”

  辽宁省足球协会副主席田俊杰认为,现阶段的“苏超”更像是以足球为载体的文旅产品,其出圈逻辑和淄博烧烤、“尔滨”旅游相似。“网上的一些说法,更多反映出大家对国足的‘恨铁不成钢’。”

  但另一方面,业内人士认为,“苏超”的成功能启发职业足球从业者跳出“条条框框”,一方面减少“怕踩线、怕出事”的顾虑,优化报批流程,创新经费使用方式;另一方面在赛事运营、氛围营造上求新求变,让足球真正融入城市发展与大众生活。

  “足球振兴是一场长跑,需要用改革思维推动高质量发展,不能寄望于任何‘灵丹妙药’。”田俊杰说,中国足球不缺少“草根”联赛,但打造形成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进而助力足球文化和水平的提升,仍需久久为功。

  王伟计划将“辽超”的经验复制到丹东的匹克球、东北冰雪运动等其他本土赛事推广。在直播中,他和在“苏超”效力的大连老乡取经,探讨如何将家乡民间赛事办得更好——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这场讨论。(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