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荷兰晶圆封锁反促中企崛起,国产替代进程加速

时间:2025-11-05 02:25:59 来源:说故事的阿袭 作者:说故事的阿袭

近日,荷兰突然中断对东莞安世工厂的晶圆供应,并声称中国方面未按照合同支付款项。然而,这一事件背后的经济关系与国际政治博弈远比表面复杂。荷兰的封锁举措不仅未能打击中国芯片产业,反而加速了中国的国产化进程,推动了全球供应链格局的深刻变化。



东莞安世工厂与荷兰公司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安世的业务结构分为两部分:荷兰方面管控德国汉堡的晶圆工厂,中国部门则负责封装和测试环节。德国工厂每月生产约3.5万片晶圆,但主要利润来源却在中国这边的封装测试工作。全球超过七成的封装测试产能掌握在中国手中,这一环节已成为全球芯片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今年10月23日,中国决定采用人民币结算,以规避美元结算可能带来的风险。这一支付手段的改变,尽管在合同条款许可范围内,却成为荷兰中断供应的借口。荷兰货主以未收到款项为由拒绝发货,却未提供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法院命令文件。这种做法可能已违反交易规则,暴露了荷兰在国际博弈中的急躁心态。



面对断供,中国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应对能力。国内晶圆厂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迅速接手,填补了供货缺口。短时间内,国内厂商的市场份额从原有水平提升至65%,成功承接了原本依赖欧洲的订单。断供本意制造麻烦,却因中国企业的快速反应得以化解。芯片价格短期内从每片不到1元涨至30元,但这一涨幅并未阻碍中国企业的发展,反而进一步凸显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韧性。

荷兰试图通过控制晶圆供应遏制中国,但这一如意算盘并未打响。中国的芯片封测产业链已相当扎实,断供带来的损失有限。欧洲高科技产业对中国的依赖程度远超想象。无论是生产ASML的高端光刻机、NXP的芯片,还是为新能源车提供电机,欧洲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资源。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国,若对稀土出口进行控制,欧洲的科技制造业将遭受重创。



在市场竞争中,荷兰方面试图通过质疑安世中国产品质量抢夺订单,但这一指责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中国团队及时驳斥质疑,并以稳定出货和性能保障进行强力反击。长期合作的客户基于信任继续选择中国制造的产品,荷兰的言论不仅未打击中国市场,反而暴露了其急躁心态。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可能在暗中推动此次事件。荷兰政府在2023年9月接手安世公司,进一步引发猜测。然而,中国并未急于还击,而是按照长期战略考量,采取了一系列稳妥的应对举措,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框架,为未来类似困境打下基础。



中欧每年贸易额超7000亿欧元,关系紧张势必给欧洲带来经济冲击。中国在贸易中握有重要谈判筹码,若加码反制措施,如稀土出口管制或限制市场准入,欧洲科技产业将面临更大风险。比亚迪、华为、联想等行业巨头的订单中,超过四成来自安世中国,进一步降低了对欧洲的依赖。

中国并未急于行动,而是选择按兵不动,尽量将问题控制在商业层面,而非升级为政治冲突。这种策略显示出中国的智慧与定力。



这场供货危机折射出全球供应链格局的巨大变迁。十年前,断供可能对中国造成极大冲击,但如今,中国的制造体系已相当扎实,完全有能力自给自足。技术积淀让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突发事件未带来致命打击,反而加速了国产替代的步伐。中国企业在芯片封装、晶圆制造等领域更加独立。

荷兰的钳制策略可能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其对中国的供应链依赖短期内难以找到替代方案,而中国的反制措施可能给荷兰经济带来更大不确定性。若困局难以打破,荷兰高科技领域企业恐难支撑超过三个月,这将对其经济与政局产生深远影响。

从这一事件中,中国已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调整和布局,掌控了更大话语权。面对挑战,中国用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从依赖全球供应链到拥有闭环体系的转变。国产化兴起让中国有底气应对外部挑战,也愿意与稳定的大国供应链合作。各经济体之间能否找到新的平衡点,或许需要时间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