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高校百英里接力赛华东站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圆满落幕。这场被称为“高百”的赛事,吸引了来自华东地区的50支高校队伍,他们在赛道上展开了一场速度与意志的双重较量。与此同时,“上海青年青春跑”活动也同步开启,两项赛事共同为秋日的上海增添了一抹青春与活力的色彩。
上海国际赛车场,这个以F1赛事闻名的场地,如今成为年轻跑者们用双脚书写热血故事的舞台。本站高百赛事创下了年度分站赛参赛规模的新高,浙江大学“夸父长跑联盟(甲队)”以6小时24分50秒的成绩夺冠,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队和上海体育大学“绿瓦高百大队”分获二、三名。
十年前,当高百接力赛首次出现在中国跑圈时,曾被质疑为对日本“箱根驿传”的简单复制。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这场赛事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灵魂,展现了中国高校跑者的执着、坚持与热血。

“跑到5000米时,真的很想放弃,但想到队友们,我必须坚持下去。”上海师范大学的赖妍玲在赛后接受采访时,仍然气喘吁吁。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她平时很少参与跑步,但在看到学校帖子招募队友后,她决定加入这场比赛。
赖妍玲坦言,自己在参赛前只跑过两次10公里。然而,当她站上起跑线时,肩上承载的是整个团队的期望。“如果放弃了,整个队伍都无法完成比赛。”完成绶带交接后,她对队友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这份愧疚背后,是对团队责任的深刻理解。
男女学生同场竞技,是高百接力的另一大特色。赖妍玲说:“虽然觉得自己跑得很慢,可能拖了后腿,但我还是想对队友们说加油,他们都很棒。”她的故事,是当天赛道上无数跑者的缩影——无论经验深浅,无论配速快慢,坚持的原因都如出一辙。
上海交通大学的单纯沛在比赛前两天突然发烧,但他依然决定参赛。“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高百,一年只有一次,非常珍贵。”尽管体力不支,他依然坚持完成了自己的赛段,将绶带传给下一棒队友。“每次想要放弃时,想到后面还有队友,就必须坚持下去。”

上海国际赛车场自建成以来,一直与速度和激情紧密相连。而如今的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不仅延续了这种氛围,更融入了高校特有的代际传承。
赛场上,焦急的张望、急促的呼吸和等待队友时伸出的双手,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团队的期待。上海体育大学的刘畅说:“接到棒的那一刻,只想拼尽全力,把荣誉传递下去。”
绶带的交接,背后是校园跑团和长跑队内部的精神传承。刘畅分享了他两度参赛的经历:“去年是一队成员,今年因为课业加重,训练时间减少,但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参赛。高百是有情怀的,每年都想参与。”
华东政法大学的跑步队同样在热烈的氛围中传承着奔跑精神。首次参赛的宋振翔说:“我们本来一起跑有氧,最后2公里大家就开始互相比谁跑得快,训练变成了竞速。”从观众和志愿者到选手,他用一年的训练完成了身份的转变。

华东政法大学去年以第九名的成绩与直接晋级总决赛的机会擦肩而过,今年他们的目标是“超过去年的自己”。宋振翔说:“我们是华东政法,我们要超过西政。”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鼓舞着选手们的斗志。
上海体育大学的李阳是这次青春跑的参赛选手,尽管已经毕业,他对赛事的热情丝毫未减。由于训练时间减少,他选择以青春跑的形式陪伴曾经的队友们。“我明年一定要重返高百。”作为“四朝元老”,他深知赛事的意义——无论是否毕业,只要学籍存在,就能一直参赛。对于已毕业的校友而言,高百像是一条纽带,连结了各大高校一代又一代的跑者。

十年时间,高百接力赛培育出了深厚的赛事底蕴。来自宁波诺丁汉大学的意大利跑者Matteo Soffietti走下赛道后,与中国学生葛景行碰拳拥抱。“我认为高百非常独特,在意大利我从未经历过如此让人投入的团队体验。”
Matteo Soffietti曾在家乡跑过半马,而来到中国后,他在跑道上找到了不一样的奔跑意义。“比赛中我遇到了一些队友,还一起跑了一小段,这种感觉非常美好。”
这种跨文化体验,正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跑步社干事葛景行希望通过推广跑步来寻求的效果。“我们学校既能和昆山杜克、上海纽约这些中美合办大学交流,也能参与高校百英里这样的国内赛事。”
作为跑步社团的组织者,葛景行见证了体育成为不同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建立紧密联系的纽带。“之前我们刚从昆山回来,昆山杜克大学邀请我们宁波诺丁汉和上海纽约大学进行友好交流,不仅有田径赛,还有足篮排等球类赛事。”

身兼中外合办大学学生和跑步社团干事的双重身份,葛景行对中外校园体育的感触深刻。“马拉松是全民的运动,而高百是学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运动。欧美学生从小接受的体育教育更系统,而中国学生虽然跑步时间相对较少,但展现出的潜力和热情毫不逊色。”
高百的赛道连接的不只是起点与终点,更是不同文化、不同教育背景的年轻一代。他们在对速度的共同追求中,用热血与凝聚力寻找理解与友谊的新路径。
从校内社团到校际交流,从本土赛事到国际视野,高百接力赛如今成为了高校年轻人的“第二课堂”。正如葛景行所说:“我们宁诺跑步社刚建立3至4年,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我相信我们社团还有未来即将成立的校队,一定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这也是赛事主办方每步科技CEO马京伟在创建这场赛事之初的愿景:“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次大众路跑,更是城市生活方式的再组织;上海这座兼具历史厚度与未来张力的城市,正以体育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寻找城市焕新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