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中国足球亚冠困境:别放弃,这仍是最后的希望

时间:2025-11-06 03:32:20 来源:话体坛 作者:话体坛

成都蓉城0:0战平首尔FC、上海海港0:2负于武里南联。新一轮亚冠精英赛,率先出战的中超两支豪强未能带来惊喜。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当结果真正呈现时,仍难掩失落与愤懑。



四轮战罢,中超领头羊上海海港1平3负稳居积分榜末位,成都蓉城跌出前八。若上海申花面对柔佛新山失利,中超BIG3恐集体跌出晋级区,甚至出现三队包揽积分榜后三位的“奇观”。若此景成真,球迷、媒体乃至日韩体育界将如何嘲讽中超水平?

一、亚冠,中超真的如此不堪吗?

抛开历史成绩,仅看本赛季亚冠精英赛中超三队表现:截至目前,三队已进行11场比赛(申花客战柔佛尚未进行),总成绩2胜3平6负。与K联赛、J联赛球队相比全面落后,甚至不如泰超、澳超——武里南联、墨尔本城均已取得两场胜利,而他们所在联赛仅有一队入围。中超真的不配拥有三个亚冠名额?

答案是否定的!

申花曾战胜首尔FC,蓉城击败江原FC并与蔚山HD激战成和,证明中超球队完全有能力与亚洲强队抗衡。但为何成绩如此惨淡?



翻看比赛记录可发现规律:全主力或接近全主力出战的比赛,球队表现往往更佳;而失利场次多因多线作战与联赛争冠压力下的取舍。成都蓉城战平首尔FC一役,两队均无联赛任务,几乎派出最强阵容。蓉城在罗慕伦早退的情况下客场逼平对手,已说明问题。

然而,这一结论并不适用于上海海港。尽管联赛表现强势,但本赛季面对前五强队时优势尽失。亚冠精英赛对手均为劲敌,海港成绩不佳亦在情理之中。

二、未来,如何正确应对亚冠挑战?

多线作战必然涉及取舍,尤其是短时间连续奔波于各条战线。优先保联赛是多数球队的选择,亚冠改制后更是如此。毕竟相较于亚冠,联赛目标更易实现。但这也导致亚冠实力不足、联赛成为唯一目标的尴尬局面。若无联盟或足协干预,此现状恐成常态。



首先,放开外援注册数量限制。亚足联早已取消外援上场限制,西亚俱乐部已付诸行动,东亚区的东南亚球队也紧跟步伐。K联赛、J联赛虽国内球员实力强劲,但外援诱惑不大,且多在替补席待命。不过,K联赛新赛季已开放外援注册数量(上场仍限5人),以避免亚冠赛场吃亏。反观中超,仍以“培养国内球员”为由压缩外援名额,结果却是国脚水平下滑、国家队成绩惨淡,而国内球员收入却稳如泰山。

尽管短期内难以效仿J联赛跨年制,但学习K联赛放开外援注册数量并非难事。此举既能提升亚冠赛场竞争力,又能刺激国内球员提升自身实力。



其次,加强联赛管理,提升竞技水平。足协与联盟虽一直努力,但联赛水平低下仍是事实。球员能力短期难改,但裁判业务能力可立竿见影提升。例如,鼓励对抗、减少对一般拉扯的吹罚。国际赛事中,裁判对轻微身体接触往往不予理会,而中超裁判却频繁吹罚,导致球员在国际赛场难以适应。



俱乐部在亚冠吃亏,国家队在洲际大赛同样受挫,成绩不理想在所难免。若联赛竞技水平无法提升,俱乐部成绩恐难有起色。

三、亚冠,中国足球最后的尊严之战

中国足球水平低、联赛环境差已是共识。从青年队到国家队,成绩逐年下滑;从憧憬世界杯到无缘亚洲前十;从世青赛常客到资格赛失利。中国足球在世界足坛已无话语权,在亚足联也失去一席之地。各级评选几乎与中国足球绝缘,我们只能默默坐在会场角落。



国家队已难挽回影响力,但亚冠赛场仍是最后希望。十年前,恒大两次问鼎亚洲,为中国足球赢得一席之地。如今,我们仍可通过亚冠维持洲际大赛的颜面。

亚洲赛场,中超球队并非实力不足,而是重视程度不够。俱乐部与足协均需反思。只要制定合理政策、提升联赛水平,中超俱乐部完全有机会跻身亚洲前列。

J联赛靠国内球员,K联赛靠实力底蕴,马来超、泰超靠外援堆积,澳超靠身体对抗。每个联赛都有立足法宝,而中超却因限制外援名额导致国内球员水平下滑,洲际赛场难以依靠少数外援带动全队。



国家队难挽狂澜,但通过合理外援配置与健康联赛机制,中超完全可通过亚冠恢复亚洲话语权。然而,若足协与联盟坚持现有政策,中超俱乐部在亚冠的前景将愈发黯淡。从四个正赛席位到三个,未来可能只剩两个,甚至跌入亚冠二级联赛。

国家队已一塌糊涂,若亚冠再无容身之所,中国足球的存在意义何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