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总决赛于11月1日圆满收官,赛事热度持续攀升。截至决赛当日,“苏超”85场比赛累计吸引现场观众243.3万人次,场均观众达2.86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突破22.2亿人次。赛事期间,体育休闲消费活力全面释放,今年1-9月,全省纳入监测的213项重点赛事带动客流573.4万人次,拉动消费35.4亿元,赛事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江苏省将体育赛事作为培育新型消费、赋能经济增长的核心抓手,大力推动赛事经济发展。体育赛事的乘数效应、融合效应和带动效应日益凸显。自5月10日开赛以来,“苏超”持续火爆,成为现象级体育赛事,不仅激发了全民健身热情,更有效推动了消费升级和内需释放。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等中央主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抖音、微信视频号、新浪微博、快手等平台话题播放量超818亿次。
11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新闻发布会,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详细介绍了相关情况。该《意见》由省体育局会同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厅、商务厅、文化和旅游厅、人民银行江苏省分行等部门联合起草,广泛听取了重点体育企业、相关行业协会建议,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张海涛介绍,《意见》涵盖五个方面内容、17条具体举措,主要呈现五大特点。
江苏体育产业和体育赛事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总规模6415.5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占全国比重超过1/6,预计2024年总规模将接近70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达2206.5亿元,占全省同期GDP比重为1.72%。同时,办赛数量持续攀升,办赛质量显著提高。
一方面,丰富高质量体育赛事供给,围绕“办好赛”,在擦亮城市足球联赛品牌、常态化举办群众基础广泛的赛事、引进培育高端体育赛事、打造精品户外运动赛事、发展大众特色体育赛事等五个方面下功夫。特别是提出持续办好“苏超”,打造足球运动健康发展、文旅体商融合发展、人文经济互促发展的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同时进一步放大“苏超”效应,支持各级体育协会等主体按市场化规则组织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比赛,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一批社会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业余精品赛事,积极发展滑雪、潜水、动力冲浪板、飞盘、桨板、定向等新兴赛事,鼓励发展街头田径、滑板、匹克球、腰旗橄榄球等潮流运动,满足群众多元化参赛观赛需求。

另一方面,激发体育赛事消费潜力,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公园、进街区、进商圈,支持在体育场馆、体育公园、运动营地等打造一批沉浸式体育赛事消费场景,延伸打造集观赛、美食、市集、互动娱乐于一体的“第二现场”,鼓励各地推出体育消费券、消费满减、积分奖励兑换等优惠措施,持续放大票根经济效应。
赛事经济产业链长,牵引带动作用强。《意见》突出“拓链条”,围绕深化“赛事+文旅”、提升“赛事+制造”、做精“赛事+服务”,推动赛事经济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更多融合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例如,在“赛事+文旅”方面,提出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构建以环太湖、沿长江、沿大运河、沿海等区域为重点的“水韵江苏”户外运动目的地体系。开展帆船、赛艇、龙舟等水上运动赛事,促进低空、冰雪、骑行、汽摩等时尚项目发展。持续办好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举办全省体旅融合创意策划大赛。打造一批国家级春节和国庆假期户外运动精品线路,培育一批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旅融合发展项目。
在“赛事+制造”方面,强调推动体育用品制造强链,助力更多体育企业进入“专精特新”、单项冠军企业行列。
在“赛事+服务”方面,提出深化体育与健康、养老等行业融合,打造一批美丽乡村体育休闲项目,结合特色赛事打造优质研学课程和线路。

围绕加大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发掘城市各类“金角银边”,嵌入式建设运动场地设施,建设水上运动基地、航空飞行营地、汽车自驾营地等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加快公共体育场馆绿色、低碳、智能转型。围绕加强专业人才支撑保障,多层次培养赛事管理、运营等复合型人才,完善各类裁判员培养、认证、选拔、选派管理制度,加强体育赛事活动指导员、竞赛管理人员培养和培训,鼓励退役运动员在赛事经济领域就业创业,以高质量人才赋能赛事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赛事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支持、组织管理等各要素协同发力。组织管理方面,提出制定大型体育赛事安保标准,建立体育赛事效益评估体系,健全大型赛事活动跨部门一站式综合服务保障,完善体育赛事活动“熔断”机制、风险管理和应急救援体系,为各类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体育赛事领域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于慧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