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媒体最新消息,中足联在近期召开的中超议事工作会议上,向各俱乐部抛出了一项关于下赛季外援政策的调整方案。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是:若俱乐部能成功向五大联赛输送球员,则每输送一名,该队即可额外获得一个外援名额。中足联此举意在激发中超球队的积极性,助力更多中国球员登陆五大联赛舞台。
面对中国男足留洋工作长期停滞不前的现状,中足联显然已急不可耐。然而,将留洋与外援名额直接挂钩的举措,虽表面看似合理,实则暗藏诸多问题,引发了广泛争议。
首先,从经济层面分析,中超各俱乐部在经历财力缩水和多次限薪政策后,已不再像“金元时代”那样热衷于增加外援名额。根据现行限薪规则,中超球队的外援税前薪水总额被严格限制在1000万欧元以内。以全年最多注册6名外援为例,每名外援的平均薪水仅约150万欧元。这一价位已难以吸引到高水平外援,若再增加外援名额,引进的外援质量可想而知。
因此,对于中超球队而言,若队内真有具备立足欧洲赛场实力的中国球员,与其冒险投入小钱引进外援“刮彩票”,不如留下这名中国球员更为稳妥。在限薪政策未做调整的前提下,单纯增加外援名额无法有效激发中超球队对留洋的兴趣。而一旦修改限薪政策,又与中国足协近年来“限制投入”的大方向相悖,使中足联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其次,中足联对于“留洋”的定义存在模糊之处。通常而言,去欧洲踢球并取得一定成绩可视为留洋;但若仅是在预备队或青年队混迹,是否也算留洋呢?毕竟,只要走出国门,便可称为留洋。在此背景下,若有中超球队看中增加外援名额的“福利”,完全可能通过经纪人与五大联赛球队接触,将队内踢不上球的边缘球员或年轻球员送往欧洲,甚至无需其出场,甚至可能负担其工资,名为留洋或“学习深造”,实则钻政策空子。
若中超球队真的如此操作,那么唯一能从中实质性获利的,将是那些在中超与五大联赛球队之间穿梭、协助球员“假留洋”的经纪人。他们可通过此类“摆渡”工作套取大量利益。难道这就是中足联所期望看到的结果吗?
最后,中足联的新政一开口便要求将球员送至“五大联赛”,但中国球员是否具备五大联赛的水平,中足联自己应心知肚明。若真想脚踏实地地刺激留洋,完全可以探索其他路径,甚至抛开“非五大联赛不去”的固有思维。然而,中足联仍沉浸在“五大联赛”的迷梦中,由此可见,其在制定政策时的不切实际程度,与中国足协相比亦不遑多让。
总体来看,这项旨在刺激留洋的政策,看似是中足联的“妙招”,实则不过是拍脑袋决定而已。若该政策真的在中超各俱乐部会议上获得通过,那么来年我们或将见证中国足坛更多的“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