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Timi

全球人口讨论中,印度与中国广东常被提及,其背后原因与几组关键数据密切相关。日本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含移民)数量不足34万,这一数据引发中国网友热议:“这点人?!”相比之下,人口规模相近的广东,新生儿数量却呈现截然不同的态势。

日本总人口约1.21亿,2024年净减少90万,2025年上半年新生儿数量不足72万。结婚登记人数持续下滑,年轻人对生育的意愿降至冰点。经济下滑、工资增长停滞、育儿成本高昂(生养一个孩子需花费47.3万日元,政府补贴仅50万),成为抑制生育率的核心因素。日本社会逐渐形成“不生育主流化”的观念,生育被视为“锦上添花”而非必需选择。

日本完善的养老机制虽能保障退休生活,但缺乏下一代支撑的“虚胖”老龄化结构,正加剧社会负担。东京街头常见白发老人从事送餐、清洁等基础工作,反映出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短缺。为缓解压力,日本鼓励老年人“返岗就业”,甚至形成“以不工作为耻”的社会氛围,但这与中国的退休观念形成鲜明对比。

广东常住人口约1.21亿,流动人口超3000万。2024年新生儿数量达110万,连续七年位居全国首位。珠三角产业链的繁荣为就业提供支撑,经济活力成为吸引外来人口的核心因素。然而,广东的生育率并非“一帆风顺”,其波动背后隐藏着多重矛盾。

潮汕地区传统生育观念根深蒂固,“多子多福”文化仍影响部分家庭,但年轻一代正逐渐脱离“传宗接代”的旧模式。外来人口的涌入虽短期内维持了新生儿数量,但广东能否长期保持这一优势仍存疑。经济压力、教育成本上升等因素,正悄然改变年轻群体的生育决策。

日本与广东的案例揭示了一个现实:新生儿数量与劳动力储备并非简单正相关。日本的老龄化“虚胖”与广东的“热闹”人口盘,均面临人口结构失衡的潜在风险。经济压力、文化观念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共同塑造了两地截然不同的生育图景。

生育率下滑已成为全球富裕地区的普遍难题。广东虽能通过吸引外来人口维持表面繁荣,但全国低生育率的趋势难以逆转。日本则因经济与思想的双重压力,老龄化进程加速,政策干预效果有限。两种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却共同指向一个结论:人口潮水的涨落,终将由经济基础与文化观念共同决定。

未来,日本与广东或许会面临相似的困境,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生育率的高低并无绝对答案,经济实力、政策导向与文化观念的交织,将持续影响人口结构的演变。在这场全球性挑战中,没有谁能真正“独善其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