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一则关于中足联计划将新赛季外援名额与球员留洋欧洲五大联赛挂钩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根据该政策,向五大联赛输送球员的俱乐部将获得额外外援名额。然而,这一提议迅速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多位业内人士对其可行性和潜在漏洞提出质疑。
记者程文莉:政策脱离实际,画饼充饥
记者程文莉直言,中足联的提议看似激励青训,实则脱离实际。她指出,以当前中超球员的水平,几乎无人具备叩开五大联赛大门的能力。这一政策更像是给俱乐部画了一张永远吃不到的大饼,难以真正推动中国足球发展。
记者裴力:政策需细化,防止钻空子
记者裴力认为,政策本身鼓励球员留洋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关键在于执行细节。他提出三大疑问:留洋球员出场时间是否有规定?是否必须由俱乐部青训自行培养?如何防止俱乐部通过“假留洋”获取额外外援名额?裴力举例称,若武磊这样的球员留洋后为俱乐部换取外援名额尚可接受,但若将年轻球员送至欧洲卫星俱乐部“涮水”则不合理。他坦言,目前国内没有球员接近五大联赛水平,甚至英冠、德乙等二级联赛也难有合适人选。
记者宋承良:政策易被钻空子,谨慎推行
记者宋承良强调,中国足球历来擅长钻政策空子,若不细化规则,政策必然沦为笑柄。他直言,当前没有球员具备五大联赛水平,此类政策推行需谨慎。
记者姬宇阳:执行难度大,需挂钩出场次数
记者姬宇阳指出,政策出发点虽好,但执行层面问题重重。他提到,目前除王钰栋外,难有其他球员具备留洋五大联赛的潜力。此外,若五大联赛俱乐部将留洋球员转租至卫星俱乐部,原俱乐部是否仍能获得外援名额?姬宇阳建议,可将留洋球员在五大联赛的出场次数与外援名额挂钩,以避免政策被滥用。他以日韩联赛为例,指出即使没有类似政策,日韩球员仍能通过实力留洋,强调球员能力才是关键。
媒体人李璇:低级别联赛留洋易被操纵
媒体人李璇认为,若政策涵盖低级别联赛,俱乐部可能通过“挂名留洋”获取外援名额。她直言,此类操作并非首次出现,需警惕政策被利用。
德转管理员朱艺:假留洋风险高,需谨慎
德转管理员朱艺提出更具体的担忧:若中超俱乐部与中资五大联赛俱乐部合作,将年轻球员“租借”至对方梯队但实际不报名、不训练,仅以此换取外援名额,如何防范?他强调,转会市场暗箱操作容易,中国俱乐部自律性差,涉及外援名额的政策需格外谨慎。
媒体人杨翼:政策初衷积极,但需完善
媒体人杨翼表示,政策初衷是鼓励俱乐部培养尖子球员并促成留洋,但执行细节需进一步完善,以避免政策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