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据欧洲权威体育媒体BasketNews披露,现役NBA球员马利克·比斯利(Malik Beasley)正与CBA联赛展开加盟谈判,同时将欧洲联赛纳入备选方案。这一消息引发中国篮球界对外援忠诚度的深度讨论。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三支CBA劲旅向比斯利抛出橄榄枝,合同中均包含特殊条款:若2026年1月前获得NBA球队签约,球员可无条件解约返美。这种"临时工"模式让联赛管理层陷入两难——比斯利上赛季在NBA场均贡献16.3分,其得分能力在CBA赛场堪称降维打击,但球员明确表示NBA仍是首选目标。
数据印证实力 隐患暗藏风险
现年27岁的比斯利拥有7年NBA经验,曾单场砍下32分的他,若加盟CBA预计场均得分将突破25+。但历史案例显示,2018年某外援在季后赛关键阶段"消极比赛",导致球队止步八强后立即返美签约。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情况,已成为CBA外援管理的顽疾。

NBA市场暗流涌动
尽管比斯利因场外事件处于NBA考察期,但底特律活塞等球队已表达兴趣。活塞总经理特洛伊·韦弗在近期采访中直言:"我们需要像马利克这样的即战力。"这种双向选择使得CBA球队的签约风险陡增——若球员在赛季中期离队,不仅影响战绩,更损害联赛商业价值。

联赛形象亟待重塑
篮球评论员杨毅指出:"CBA不能继续当'NBA训练营'。过去五年,12%的外援在合同期内离队,这种不稳定因素必须遏制。"建议联赛效仿欧洲篮球模式,设置阶梯式违约金条款,同时加强球员职业精神教育。
当前,CBA公司正在研讨新版外援管理规定,预计将引入"忠诚度考核"机制。对于比斯利这类球员,或许需要重新评估:我们需要的究竟是短期得分机器,还是能真正提升联赛水平的长期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