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周报全媒体记者严益唯报道
在25/26赛季亚冠联赛第四轮的一场焦点战中,约旦籍主裁判马哈德迈在柔佛新山主场对阵上海申花的比赛补时阶段,做出了一项引发巨大争议的判罚:以马纳法犯规在先为由,将米内罗的进球判为无效。这一决定不仅让客场作战的申花失去了缩小比分甚至上演绝平的宝贵机会,更让柔佛新山连续两个赛季成为申花难以逾越的“高山”。球迷们不禁质疑:裁判为何不在马纳法犯规瞬间吹停比赛,而要等到申花进球后才回吹?这种“等你进了再吹掉”的做法,让人难以接受。这并非本赛季中超球队在亚冠遭遇的唯一争议判罚,从古斯塔沃的红牌到追加停赛,再到申花这一粒被取消的进球,不少球迷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被针对了?”

这种情绪并非毫无根据。本轮亚冠精英联赛及二级联赛中,中超BIG4的总战绩仅为1胜、1平、2负,表现惨淡。三支参加精英联赛的本赛季中超前三球队,在四轮比赛后均位于东亚赛区的淘汰区底部,形势比去年同期更为严峻。在外援政策保守、联赛赛程与亚冠“跨年制”错位、投入与整体实力下降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中超球队在亚洲赛场上的竞争力与存在感正在被明显边缘化。处于相对弱势环境的球队,其支持者对于“裁判判罚不利”的敏感度自然更高。
然而,在情绪讨论之前,我们需要先回看规则本身。通过官方直播画面可以确认,马纳法在进攻发动阶段确实对对手实施了犯规,且这一犯规属于米内罗进球所在的进攻链条。因此,“犯规在先、进球无效”在规则上是正确的判罚。但关键在于,裁判为何不立即吹哨,而选择等申花完成射门后才回吹?
按照《竞赛规则》中关于“有利原则(Advantage)”的规定,有利原则只适用于被犯规方。换言之,主裁当时延迟吹哨是基于如下判断:继续比赛对柔佛新山更有利。与此同时,规则也明确允许裁判在继续比赛后重新评估效果——如果该方没有实际获得优势,裁判可以“撤回有利原则”并回到犯规点判罚。这正是本次判罚的逻辑基础,也是裁判为何可以在进球后回吹马纳法犯规的原因。
这听起来或许与直觉相悖:明明是申花在推进,处于攻势中,为什么继续比赛反而会对主队更有利?答案或许就在于主队“统治”本场比赛的事实。当特谢拉接马纳法的直塞推进至禁区边线时,主裁已用手回指犯规方向。但他选择让比赛继续,显然是判断与其立即给新山一个威胁相对较小的后半场靠边的任意球,不如让比赛继续发展,更可能促成新山通过快速反击重新掌控主动。这一判断的前提是:新山具备强大的进攻转换能力。
可见,主裁既非遗漏,也非犹豫,而是在基于比赛形势的基础上做出了“延迟鸣哨”的选择,依据的是规则中的“有利原则”。在实战中,这种判断并不多见——裁判必须相信被犯规方在被动防守中仍然保持高质量反击的可能。马哈德迈这样研判比赛,倒也不奇怪,这与ESPN赛后《柔佛新山(JDT)或许已经向成为真正有实力竞争亚冠冠军的球队迈出了下一步》一文的观点完全吻合:柔佛新山从头到尾完全掌控了一支在赛前纸面实力上应该与他们旗鼓相当的对手。无论是比赛中的主裁判,还是赛后的独立媒体,都不谋而合地相信柔佛新山完全掌控了这场与中超争冠热门球队的比赛。
所以,申花被吹掉的不只是一个进球,更是中超在亚冠赛场上的竞争位置。真正让人难以接受的,不是这个看似针对我们的判罚,而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中超球队在亚洲足球版图中的位置正在快速下沉。要扭转这一趋势,靠情绪无用,也不是喊口号就能成功。中超必须直面的问题包括:外援政策与俱乐部投入是否仍能在洲际赛场维持竞争力?职业联赛是否需要跨年制改革以消解与亚冠赛程的冲突?俱乐部体系是否能在不确定环境下保持阵容稳定与强度延续?即便短期内难以改变,我们至少应从这场比赛中看清现实——我们不是被针对,而是暂时不够强。承认差距,并开始解决它,才是重新出发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