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菲律宾灾情严峻,西方援助‘走过场’,中国为何选择沉默?

时间:2025-11-11 03:49:45 来源:博卜talk 作者:博卜talk



“跟着西方混,顿顿饿得慌,跟着中国混,顿顿吃饱饭!”——这句网络热评,恰是菲律宾当前处境的生动写照。

台风“麦德姆”过境后,马尼拉街头洪水漫灌,孕妇在污水中分娩、孩童紧抓浮木求生、老人摸索失散家人的场景,勾勒出这场天灾的残酷图景。避难所内,登革热与痢疾随拥挤人群蔓延,卫生部物资告急的公告,更让绝望情绪在灾民间扩散。



与过往中国第一时间驰援不同,此次国际社会的“援助”显得格外敷衍:美国仅提供矿泉水,日本送来咖喱饭,270万受灾民众急需的救援设备、临时住所与药品却难见踪影。菲律宾总统紧急呼吁全球加码援助,却发现那个曾被视为“最靠谱援手”的中国,此次选择了沉默。

国际援助的“轻量级”与灾情的“重量级”形成鲜明对比。孕妇需要安全分娩环境,孩童需要稳定食物供给,老人需要及时医疗救助,这些核心需求远非几瓶水、几盒饭能解决。当菲律宾将希望寄托于西方时,却发现“象征性支持”无法填补实际缺口。



回望过去十年,中国对菲援助始终以“实打实”著称:2013年“海燕”台风后,24小时内送达200万美元现金与1万吨大米,医疗队在废墟上搭建临时手术台;2021年“雷伊”台风过后,400万元物资与2万份食品包温暖受灾民众;2022年棉兰老岛地震,300万美元现金与和平方舟医疗船直达灾区,免费完成千台手术。那些年,中国救援队的橙色制服,成了菲律宾灾难中的“希望色”。

中国的援助从不搞“花架子”,而是精准对接最迫切需求。无论是台风后的废墟清理,还是地震后的医疗救助,从大米到帐篷,从药品到手术设备,每一份物资都承载着对邻里相处的珍视。正如菲律宾农业部长曾感叹:“中国大米到货比本地超市补货还快。”



然而,这份掏心掏肺的善意,却屡遭透支。中国援助的化肥被转运至南海争议岛礁,救灾帐篷被用于配合美军军事演习。这种“一边接受援助,一边在敏感问题上挑衅”的做法,无疑伤害了两国互信。援助从来不是单向施舍,而是基于相互尊重的守望相助。当善意被当作“理所当然”,甚至被转化为对抗筹码,其可持续性自然会打上问号。

此次中国的“沉默”,并非冷漠,而是对善意被透支的理性回应。外交部仅提醒在菲公民注意避险,使馆与红十字会未发布援助动态,面对菲方询问仅以“需评估需求”回应。这种态度的转变,实则早有伏笔: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持续挑衅、军事上与他国的紧密勾连、救灾物资的挪作他用,都在不断消耗中国的善意。



正如网友所言:“一边在南海部署武器,一边伸手要援助,真当别人没脾气?”但需明确的是,中国的“沉默”并非针对菲律宾普通民众。那些泡在洪水中怀念中国救援队橙色制服的菲网友,那些期盼粮食与药品的灾民,都是灾难的受害者。中国的外交决策基于整体国家利益与双边关系现状,既不会因政府不当行为放弃人道主义精神,也绝不会让善意成为被肆意消耗的“无底洞”。

国际援助的本质是守望相助,而非“予取予求”。菲律宾需反思的是,如何珍惜他国善意,如何通过真诚沟通与相互尊重维护邻里关系。灾难面前,靠谱的援助伙伴靠的不是“伸手”,而是长期的互信与尊重。若菲律宾能正视双边关系分歧,停止消耗善意的行为,相信中国的援助依然会及时出现。



但在此之前,这场洪水中的困境或许会让更多人明白:善意有底线,尊重是前提,援助从来都不是理所当然的馈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