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火爆全网的“苏超”年度赛事圆满落幕。作为扎根民间的业余足球赛事,其影响力早已突破足球圈层,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更探索出一条撬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这一现象为职业联赛的运营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何通过“出圈思维”实现赛事价值最大化?
赛事经济与地域IP深度捆绑,打造城市消费新引擎
“苏超”的商业运作模式堪称典范——球队直接以城市命名,通过“足球搭台,经济唱戏”的策略,将赛事与城市IP深度融合。一张球赛门票不再仅仅是观赛凭证,而是串联餐饮、住宿、旅游、文创等领域的消费纽带。例如,常州推出的“9.9元门票+萝卜干炒饭”套餐,不仅让球迷享受实惠,更带动地方特产销量激增,形成“赛事+消费”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证明,职业联赛可通过强化球队与地域文化的绑定,打造独特的地域名片,完善全民参与的商业转化机制,进而推动体育消费与城市经济协同发展。
善用“网络热梗”借势营销,激活联赛情感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玩梗经济学”已成为流量变现的重要手段。从“散装江苏”到“花果山保卫战”,苏超通过一个个趣味热梗持续吸引网民关注,将足球赛事转化为文化情感载体。球迷观赛的消费行为,本质上是购买情绪价值——这种基于情感互动的消费模式,近年来已成为服务消费的新增长点。职业联赛可借鉴苏超经验,一方面构建良性联赛文化,增强球迷认同感;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创意内容输出提升社会关注度,实现从“圈内热”到“全网热”的突破。
借鉴而非照搬,职业联赛需夯实发展根基
尽管苏超模式值得学习,但职业联赛的健康发展仍需遵循足球产业规律。青训体系建设、社会力量动员、竞争力提升等核心要素不可忽视。只有将出圈思维与产业基础相结合,职业联赛才能真正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足球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如专家所言:“苏超的作业不能直接抄,但其创新思路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