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苏超现象:业余足球如何引爆赛事经济新风口

时间:2025-11-11 22:29:57 来源:新浪财经 作者:新浪财经

(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 张守营

当62329名观众涌入南京奥体中心,220万人在线抢票却仅1.2%中签率——这场业余足球联赛的火爆程度,远超行业预期。11月1日决赛夜,大屏幕显示观众人数的瞬间,现场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这一数字不仅刷新中国业余赛事纪录,更在职业足球史上仅次于2012年江苏舜天与广州恒大的巅峰对决。

解码苏超:四大要素构筑成功基石

这场看似“横空出世”的赛事,实则是江苏经济、文化、地理与行政资源深度融合的产物。其成功密码可归结为四大核心要素:

均衡发展奠定基础:江苏13个地级市全部跻身全国百强,这种“全域强市”格局全国独有。“二级财政”体制赋予各市自主发展权,形成良性竞争生态,为赛事培育了肥沃土壤。

地理红利创造条件:全省面积适中,城市间基本处于500公里生活圈内,高铁网络实现2小时通达。南京球迷周六可乘高铁赴南通观赛,晚间返程追剧,这种便利性极大提升了观赛体验。

政企协同激发活力:政府精准定位“搭台者”角色,保障赛事安全与基础设施;市场力量迅速响应,赞助商从初期6家激增至决赛41家,形成商业闭环。

亲民策略凝聚认同:5-20元票价让观赛如买奶茶般轻松,“一城一队”模式将足球与城市荣誉深度绑定。苏州东吴、南通支云等球队成为地域文化符号。

经济杠杆:1元门票撬动7.3元消费

苏超展现的不仅是体育热情,更是赛事经济的强大势能。江苏省商务厅测算显示,赛事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从5月10日开赛至10月8日八强战,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达108.85亿元,同比激增34%,客流量增长超三成。

文旅融合成效显著:赛季期间,主场城市A级景区接待游客2511.71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常州中华恐龙园、苏州园林等景点推出“观赛+旅游”套餐,形成消费新场景。

内容创作热潮涌现:短视频平台涌现《穿越之苏超军师联盟》《苏超球王》等作品,后者播放量近3000万,衍生出球迷文化新形态。

政策赋能:17条举措放大苏超效应

决赛后三天,江苏省政府发布《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提出17条具体举措。文件明确要求持续办好城市足球联赛,打造综合性顶流赛事品牌,并将苏超模式复制至篮球、排球等群众基础深厚的项目。

江苏正构建“一超多强”赛事体系:“一超”即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多强”涵盖篮球、乒乓球等项目。南通已启动“江海联赛”,苏州规划“姑苏杯”系列赛,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他山之石:可复制的四大经验

尽管苏超具有地域独特性,但其成功逻辑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路径:

情感连接是核心:苏超通过“身边人踢身边球”强化地域认同。其他地区应挖掘本土文化基因,如广东可结合岭南文化打造“南派足球联赛”。

政府转型是关键:从“主办方”转向“生态构建师”,重点完善基础设施与政策保障。成都政府通过“赛事名城”建设,已吸引多项国际赛事落地。

价值生态是支撑:苏超将票根转化为“吃住行游购娱”入口。杭州亚运会通过“亚运通行证”整合城市服务,实现日均30万次使用。

纯粹真实是灵魂:群众赛事需保持草根属性。贵州“村超”凭借村民自发组织,单场最高观赛人数达5万,证明真实力量超越商业包装。

苏超不应成为其他赛事的简单模板,而应作为一面镜子——照见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与发展路径。下一个“超”级赛事,正在各地对本土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中孕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