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男足以0:7负于日本男足时,网络舆论中出现了这样的调侃:中国男足不如专注于内循环,何必在国际赛场上屡屡碰壁,既损害国家形象,又挫伤士气。在内循环中独领风骚,岂不快哉?这一言论虽显偏激,却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中国众多行业中,是否真有一个领域始终在内循环中独占鳌头,稳居世界中心?答案便是——教育。

然而,深入探究后发现,中国教育并非完全封闭于内循环。在国际舞台上,中国教育同样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尤其是在数理学科的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队屡屡摘金夺银,团体排名稳居前列。这些辉煌的成绩,无疑是中国教育在外循环中实力的有力证明。
但质疑也随之而来:既然基础教育阶段数理学科如此出色,为何成年后却鲜有科技发明创造,诺贝尔奖得主更是寥寥无几?这一质问发人深省,也揭示了中国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尽管不拿诺奖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教育体系无疑需承担重要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类新闻报道逐渐减少,让人误以为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已停办或中国不再参赛。实际上,竞赛仍在继续,中国队依旧表现出色,只是新闻媒体的关注度有所下降。
显然,单凭国际奥赛成绩来全面评价基础教育的成败,显然不够全面。在国际教育评价领域,还有STEM测试和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等更为综合的评估体系。以2018年PISA为例,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均排名第一,与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学生不相上下。

尽管多项数据表明,中国基础教育已走在世界前列,但国家仍面临“卡脖子”技术难题,高精尖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依然突出。这不禁让人思考:数理学科基础教育的扎实,是否等同于学生从小形成了科学的思维品质?科学思维包括怀疑、批判、分析和实证等要素,而前两点恰恰是中国学生最为缺乏的。怀疑和批判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分析实证则建立在其上。这一点对于一个人创造力、原创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它关乎能否在未知领域探索新路,而非仅在既定道路上寻求突破——这正是马斯克所说的“第一性问题”。
那么,中国基础教育在外循环中的优势,何时能转化为内循环的源动力呢?这无疑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问题,其答案或许不仅在教育领域本身,更需跨领域的协同努力与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