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随着管办分离政策的正式实施,中国足协的公开活动显著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中足联的频繁亮相。中足联由各大俱乐部高层共同组建,与足协之间保持相对独立的关系。近日,中足联再次抛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中超、中甲、中乙所有俱乐部均收到了中足联的意见稿。根据意见稿内容,从2026赛季开始,中超梯队数量将从现有的6支缩减至3支,中甲从5支减至2支,中乙则从4支减至1支。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中超俱乐部将不再被强制要求设立女足球队。
若相关提议最终得以实施,将带来一系列显著变化。首先,梯队数量将大幅减少,三级别联赛均减少3支梯队。俱乐部可自主选择保留的年龄段梯队,预计将主要保留U19、U17、U15这三个核心梯队。其次,女足强制设立政策被取消,俱乐部可根据自身情况自愿选择是否设立女足队伍。此外,青训投入占比也将从占全年支出的15%下调至10%,为俱乐部提供实实在在的财务松绑。归根结底,这些新政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俱乐部减负。
事实上,自本届足协上任以来,便向俱乐部释放了帮助开源节流的信号。在金元足球退潮后,多数俱乐部一线队工资发放都成问题,却仍需硬性设立众多梯队。许多俱乐部只能选择与学校挂靠、与机构合作来凑数,结果导致U21联赛出现大量10球以上的惨案,比赛质量严重下滑,青训效果几乎为零。更为关键的是,青训人才的出口已经发生了变化。如今,校园足球、地方青训机构以及五级青训中心体系全面崛起,俱乐部梯队早已不再是青训人才的唯一出路。今年,全国注册精英青少年球员数量已接近9.3万人,中青赛、锦标赛体系日益完善,孩子们不一定非要在职业俱乐部梯队才能成才。
女足强制设立政策的取消,无疑会对女足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目前,对于这一系列政策,各方看法不一。有反对的声音认为,这是朝令夕改,将之前的政策全部推翻,回到了原点。然而,也有不少赞同的声音认为,这确实大大减少了俱乐部的负担和开支。从目前来看,中足联的提议得到了俱乐部方面的广泛支持。毕竟,中足联也是站在俱乐部这一边的。
当然,要想让俱乐部的生存环境得到根本改善,减负只是第一步。俱乐部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盈利。今年,中超球市异常火爆,票房收入方面有了显著增长。例如,大连英博的票房收入可能就高达每年4500万元。然而,在转播、赞助以及周边开发方面,俱乐部仍存在明显短板。如果只是省钱而无法实现盈利,那么明年恐怕还得继续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