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足球世界里,球迷们总喜欢对不同赛事进行各种比较,其中欧冠与世界杯的受重视程度便是热门话题之一。而从近期结束的世预赛欧洲区比赛来看,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场均跑动强度相较于许多球迷的预期要低不少。
欧冠赛场,球队动辄全队跑动量达到115公里左右,这样的数据令人惊叹。然而,世预赛欧洲区的平均水准却与之相差甚远,大约少了10公里,这几乎相当于少了一名球员的跑动量。

从世预赛的统计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端倪。除了乌克兰队2比0击败冰岛队,以及意大利与挪威队的比赛,这四支球队展现出了惊人的跑动量外,其他比赛的平均跑动量甚至低于105公里。
这一现象或许与不少球队已经提前晋级,以及世预赛欧洲区不少比赛强弱分明有关。在晋级形势明朗的情况下,球队自然不会拼尽全力,只有当涉及到晋级名额的生死战时,才会出现拼到你死我活的激烈场面。

以挪威队与意大利队的比赛为例,当主场作战的意大利人率先取得1比0的领先时,哈兰德在球队防线吃紧的情况下,主动退防到本方禁区。他先是完成小禁区线上的解围,随后又留在本方禁区肋部,成功封堵了弗拉泰西前插后的传中。这一系列动作,展现了哈兰德对于世界杯正赛名额的渴望,他甚至比在曼城时退防更深。
因此,世预赛强度不如欧冠,其实是一种正常现象。毕竟,世界杯正赛的强度才是更应该与欧冠淘汰赛对标的存在。在世界杯这样的顶级舞台上,球员们的投入和拼搏精神无疑会更加高涨。

回顾上赛季欧冠淘汰赛,场均的球队跑动距离在115公里以上。考虑到门将的跑动量相对较少,只有4000米左右,这意味着剩下的10名球员(包括换上换下的那5人)平均的跑动量要达到每人次1万1千米(踢完全场或者是换下球员+换上球员之和)。这样的数据,无疑是对球员体能和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尽管球员们对于世界杯的渴望是毋庸置疑的,但从2022年世界杯的跑动量数据来看,仍然不如欧冠淘汰赛。例如,阿根廷、巴西和法国队的跑动量都不到105公里。而相对跑动量更高的葡萄牙、比利时和德国队,要么在16强赛中折戟沉沙,要么直接小组赛出局。
这不禁让人思考,在世界杯这样的赛会制比赛中,球队磨合时间短,最关键的还是要打造一套合适的战术,找到更合拍的整体性。仅仅依靠积极性和跑动量,显然是不够的。

真正决定比赛质量的,还是球队的战术与打法。在这个基础上,再保证一定的跑动量,才能打出高水准的比赛。足球并不是简单的数学游戏,但很多事情依旧有迹可循。成功与失败,往往都有其背后的理由,并不会平白无故地到来。
在未来的比赛中,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球队在战术与跑动量上找到平衡点,为球迷们带来更加精彩纷呈的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