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西岸的江门,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城市,正因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排球赛事的举办焕发新的光彩。百年排球传统与现代体育精神的碰撞,让这座城市的体育基因愈发鲜明。

第十五届全运会男排比赛在江门台山激战正酣(图片来源:十五运会网上新闻中心)
当排球划过空中的弧线掠过台山斗山镇浮石村,这座保存完好的岭南村落里,1919年成立的“华利磨学会”纪念馆静静诉说着中国排球运动的民间起源。这个由英文“Volleyball”音译而来的词汇,承载着近百年前村民们在晒谷场上用竹竿麻绳搭建球场的质朴记忆。“我爷爷那辈人,用布头扎成球就开始打了。”九旬村民赵老先生的回忆,让排球运动的草根基因跃然眼前。

20世纪30年代台山籍运动员远征远东运动会(资料图片)
“全国排球半台山”的赞誉,源自1972年周恩来总理的视察之语。这句镌刻在台山排球历史丰碑上的评价,不仅是对竞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侨乡体育精神的礼赞。在台城街道南塘社区,独臂排球队队长陈永坚的故事印证着这种精神的传承:“排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在这里打球十几年,我认识每一个人。”

“侨见华利磨”主题展览在台山市华侨文化博物馆开展
排球运动的协作基因与侨乡文化的共济智慧在此完美契合。六人制排球的攻防体系,恰似江门人“你拉我一把,我扶你一程”的生存哲学。从潭江渡口到海外街巷,这种相互扶持的精神助力侨胞在世界各地扎根生长。全运赛场上,一传的精准垫基与二传的巧妙调度,演绎着现代版的“侨乡共济”。

第十五届全运会男排比赛现场(图片来源:十五运会网上新闻中心)
排球运动的韧性特质与侨乡文化的坚韧品格相互印证。赛场上鱼跃救球的惊险瞬间,呼应着江门人闯荡南洋的创业史诗。从第一代华侨远渡重洋,到改革开放后企业家敢为人先,这种在逆境中寻找机遇的品格,化作全运赛场上永不放弃的防守反击。台山九人排球特有的激烈对抗,更是这种精神的生动写照。

开平碉楼见证侨乡百年风云(张志旺 摄)
排球运动的包容性与侨乡文化的开放性相得益彰。这项起源于美洲的运动,在亚洲土地上衍生出沙滩排球、气排球等多元形态,正如江门骑楼街巷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赤坎古镇600余座骑楼构成的华侨建筑群,与赛场上不同风格的战术体系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诉说着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

赤坎华侨古镇骑楼群(江门日报记者 郭永乐 摄)
排球运动的扎实特质与侨乡文化的务实品格一脉相承。每个技术动作的千锤百炼,对应着江门制造业精益求精的传统;每分必争的比赛态度,折射出“实业兴邦”的侨资企业精神。新会新能源电池产业园的蓬勃发展,正是这种务实品格的现代演绎,印证着“功不唐捐”的城市信念。

新会新能源电池产业园(图源江门日报)
夜幕下的天沙河景观带与园山湖公园,如同两条翡翠项链点缀城市。从九人排球的激情碰撞到小鸟天堂的生态画卷,从开平碉楼的历史回响到启明里的古韵新姿,江门正以排球为媒,向世界展示着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城市精神。每个击球瞬间迸发的力量,都在书写着“敢闯敢拼、自强不息”的侨乡新篇章。

蓬江启明里古韵新姿(刘淑君 摄)

新会小鸟天堂生态奇观(林宇先 摄)
当体育精神融入城市血脉,每个救球时的鱼跃身影、每声跨越语言的加油喝彩,都化作江门写给世界的宣言。这座百年排球之乡,正以独特的体育性格,在时代浪潮中续写着侨乡精神的崭新传奇。
来源:江门发布
编辑: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