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中超联赛最具讽刺意味的场景,莫过于争冠四强在本土联赛中杀得难解难分,转战亚冠赛场却集体陷入低迷——亚冠精英赛四支中超球队排名垫底,参加亚冠2的北京国安同样举步维艰。当舆论将矛头指向"技不如人"时,深入分析比赛时间轴便会发现:中超球队的真正对手,从来不是日韩豪门,而是自身联赛僵化的赛程安排与管理思维。

自亚冠全面推行跨年赛制以来,东亚主流联赛纷纷启动赛程优化:日本J联赛计划2026年试行跨年制,韩国K联赛也在严肃论证改革方案。唯独中超联赛固守自然年赛制,导致亚冠开赛时正值联赛争冠保级白热化阶段。四强主帅不得不面临两难抉择:全力冲刺联赛可能错失亚冠突破机遇,倾注资源亚冠又可能影响联赛成绩。这种矛盾直接导致主力球员因伤病风险被雪藏,替补阵容又难以应对高强度对抗,最终呈现出的技战术水平、体能储备与心理状态均处于"半成品"状态。

更严峻的考验出现在赛程错位期。当中超联赛进入休赛调整阶段,亚冠赛事却正酣。此时日韩球队已完成完整备战周期,而中超球队刚经历30轮高强度鏖战,身心俱疲的球员被迫继续征战洲际赛事。这种违背运动科学规律的安排,使得即便俱乐部与球员怀有证明自我的强烈意愿,也难以在体能储备、战术磨合均处劣势的情况下创造佳绩。某俱乐部技术总监无奈表示:"让刚完成争冠冲刺的球员立即投入亚冠,就像要求马拉松选手跑完42公里后立即参加百米冲刺。"

制度性矛盾的累积效应已然显现:当日本足球开始系统性对接国际赛程,韩国联赛着手构建跨年制过渡方案时,中超联赛却连公开讨论赛制改革的严肃会议都鲜有召开。管理层高举"与国际接轨"的旗帜,却在涉及利益调整的关键领域选择回避。这种矛盾心态直接导致中超联赛呈现"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畸形发展——国内联赛看似热闹非凡,洲际赛场却持续低迷,最终形成责难球员"不争气"的恶性循环。

中超亚冠集体失利的深层病因,既非个别教练战术失误,亦非外援实力不济,而是整个联赛的制度设计已落后时代半个身位。若继续抱着"自然年赛制不可动"的保守思维,即便投入再多资金引进大牌外援,聘请世界名帅,也难以改变洲际赛场持续溃败的命运。真正的改革诚意,应当体现在敢于对既有利益格局动刀——何时启动赛制改革调研,何时出台过渡方案,何时完成制度切换,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中超联赛能否真正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罗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