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深港气象携手护航:全运会跨境马拉松背后的气象保障力量

时间:2025-11-20 00:07:04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方都市报

11月15日上午7时,深圳湾体育中心迎来历史性时刻——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中国电信杯”田径(马拉松)项目正式鸣枪开跑。作为全运会历史上首个跨境马拉松赛事,这条连接深圳与香港的赛道不仅承载着运动员的拼搏精神,更见证了深港气象部门在极端天气保障领域的深度协作。

在赛道旁的气象应急车内,深圳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陈训来博士紧盯着短临预报决策支持平台。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来自两个关键源头:一是部署在赛道沿线的生物舒适度观测仪实时传回的WBGT指数(黑球湿球温度),二是香港加密观测点传来的深圳湾大桥段风力数据。这些跨越深港双城的气象要素,在同一个数字平台上实现融合分析。


全运会智慧气象服务系统马拉松专题页面实时显示关键数据

“香港数据显示桥面风力正按预期减弱,但WBGT指数仍在上升,必须每半小时向竞委会更新提醒。”陈训来与香港天文台的同行通过视频连线,同步研判这个综合气温、湿度、太阳辐射和风力的关键指标。这个每半小时更新一次的预警机制,正是“一条跨境赛道、双城气象保障”的生动注脚,也是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合作40余年风雨同舟的标志性成果。

跨境赛事背后的气象“双城记”

赛事期间,每小时更新的气温、风速、湿度等气象专报被精准推送至竞委会指挥中心。在MOC(赛事指挥中心)的马拉松气象专题页面上,近20个气象自动站和生物舒适度仪的实时数据形成动态监测网络,这些数据同时同步至赛事竞委会决策系统。来自粤、港、深三地的气象专家团队在指挥部开展联合值守,构建起覆盖赛事全流程的气象安全网。


粤港深三地气象专家开展联合视频会商

“跨境保障的核心挑战在于数据的实时融合与互信。”陈训来指着屏幕上交错的风场流线解释道。依托粤港气象数据传输专线,深港双城已实现自动站、雷达、雷电、探空等24项核心数据的双向共享。双方更创新开展协同观测业务:深圳竹子林与香港大老山气象雷达实施错时观测,共同攻关S波段与X波段雷达的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并建立常态化视频会商流程。这些技术突破使气象预报的时空分辨率提升至1公里/10分钟级。


预报员团队在竞赛指挥部提供现场服务

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的大湾区气象进化

支撑跨境马拉松保障的,是大湾区气象合作从基础设施“硬联通”向机制协同“软联通”的纵深推进。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气象发展规划(2020—2035年)》等政策框架下,三地合作已形成“顶层设计+业务协同+科技创新”的三维体系:

  • 制度创新:出台《广东省促进粤港澳气象合作发展条例》,明确合作方向与重点领域
  • 观测升级:建成覆盖全域的综合气象观测网络,实现从电话会商到视频联防的机制跃迁
  • 服务拓展:从区域天气联防延伸至预报、科研、服务、标准的全方位合作


深圳湾体育中心附近的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在科技创新层面,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深圳、香港)、珠澳气象创新与应用研究中心等平台相继落地。这些机构聚焦区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与AI短临预报技术研发,使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准度提升30%以上。例如,深圳研发的“31631”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3天风险预警、1天趋势预报、6小时精细预报、3小时滚动更新、1小时实况通报)已成为全国标杆。

AI赋能:深港气象合作的“双向奔赴”

深港气象人的协作纽带,在应对极端天气中不断加固。1993年深圳特大暴雨期间,香港成熟的预警体系为内地提供重要借鉴,促使深圳次年颁布国内首个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这种“技术互鉴”模式延续至今:

  • 数值预报合作:2000年后开展联合模式研发,共享计算资源与观测数据
  • AI前沿攻关:深圳市气象局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与香港天文台联合研发的“人工智能强降水临近预报系统”已实现业务化应用
  • 国际标准共建:香港天文台参与世界气象组织(WMO)AI天气预报示范项目,推动湾区技术标准走向全球

这些合作成果产生显著溢出效应:粤港澳“大湾区天气”网站为跨境出行提供精准服务,世界气象组织“超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示范项目”产出的12项最佳实践被纳入联合国《2023年联合科学报告》,向全球展示中国智慧。

新赛道新征程:从跨境出行到低空经济

“气象合作需要马拉松选手般的定力。”深圳市气象局局长刘德峰表示,当前深港服务模式已延伸至韧性城市建设、跨境出行保障等领域。面对“低空经济”新赛道,香港天文台台长两度率队来深,共同探讨无人机气象保障标准,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天空之城”筑牢气象基石。

当全运会运动员在赛道上冲刺时,深港气象人正在另一个赛场展开“长跑”——用精准预报与智慧服务,守护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民生福祉与未来图景。这场没有终点的协作,正书写着中国区域协同发展的气象篇章。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覃仕林 通讯员 徐文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