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检通报医药制假典型案例:生理盐水混蛋白粉假冒高价药品,主犯获刑十三年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一起危害药品安全典型案例,犯罪团伙通过将生理盐水与蛋白粉混合配制液体,非法假冒临床急救用药“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最终被法院以生产、销售假药罪追究刑事责任,主犯最高获刑十三年。
案件详情:低成本原料伪造高价药品
根据通报,该犯罪团伙为牟取暴利,利用生理盐水和普通蛋白粉为原料,在无任何生产资质和卫生条件的环境下,通过简易设备配制假冒“静注人免疫球蛋白”。该药品属于血液制品,临床用于治疗免疫缺陷疾病及严重感染,真实成本高昂,而犯罪团伙以极低成本伪造后,通过非法渠道高价销售,严重扰乱医药市场秩序。
法律严惩:主犯获刑十三年,罚金超千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行为构成生产、销售假药罪,且情节特别严重。主犯因涉及多起跨区域销售、造成患者健康损害等加重情节,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200万元;其余从犯分别被判处三年至七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相应罚金。案件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同步提起公益诉讼,要求被告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专家警示:假药危害远超经济损失
医药领域专家指出,静注人免疫球蛋白需严格冷链运输和无菌生产,假冒产品不仅无法起到治疗作用,还可能因蛋白质变质或微生物污染引发过敏反应、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后果,直接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此类案件暴露出部分不法分子为牟利铤而走险,监管部门需加强全链条打击力度。
监管动态:最高检部署专项行动打击医药制假
据悉,最高检已联合公安部、国家药监局开展医药领域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打击制售假药劣药、非法经营等犯罪行为。2023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此类案件犯罪嫌疑人4200余人,起诉6800余人,形成有力震慑。
视频回顾:案件侦破关键细节曝光
(注:视频为案件侦破过程实录,展示警方查获的制假窝点及伪劣药品原料)
温馨提示:购药需通过正规渠道
检察机关提醒公众,购买药品时应选择医院、正规药店等合法渠道,切勿轻信非正规途径的“特效药”“低价药”。如发现可疑药品或制假线索,可立即向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