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足球逆袭人生:央视《足球之夜》聚焦成都大学生段正刚的励志故事

时间:2025-11-21 09:50:04 来源: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作者:成都商报教育报道

清晨六点的四川广元旺苍县,山雾尚未散尽,春坪村通往万家乡的土路上,两行浅浅的脚印已清晰可见。十一岁的段正刚攥着哥哥的衣角,踩着露水往学校赶,脚下的石子硌得脚掌生疼,却丝毫未减缓他奔向知识的脚步。这段每周往返两小时的上学路,是他从一年级起就刻在记忆里的成长印记,那时的他从未想过,一颗足球会如何彻底改写自己的人生轨迹。



旺苍县盐河镇春坪村,这个距离广元市区需驱车四小时的偏远山村,是段正刚成长的摇篮。和许多留守儿童一样,他的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父母常年在山西太原打工,他与弟弟跟着奶奶生活,山间的土地成了唯一的游乐场。村里没有小学,最近的教学点在万家乡,从一年级起,段正刚就开始住校生活,每周与同村哥哥们结伴往返,单程步行两个多小时的上学路,成了他最早的“人生考验”。



“刚开始住校时很不习惯,晚上躲在被窝里偷偷哭过好几次。”八人间的宿舍里,年仅七岁的段正刚成了年龄最小的“住校生”。学校条件简陋,没有足球场,篮球架也仅供高年级使用,每当夜幕降临,他只能在校园里独自徘徊,望着高年级学生上晚自习的灯光,想象着大山外的世界。“没有想象过外面是什么样,就觉得安于现状,未来能找个工作就行。”大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既保护着他的纯真,也限制着他的视野。



转机出现在2014年春天。当时刚满11岁的段正刚正读四年级下学期,一个周三下午的活动课后,他和同学在食堂排队打饭时,校长突然通知年级集合——广元体校的教练要来选拔特长生。轮到段正刚时,教练让他和另一名同学做了折返跑等身体素质测试,随后抛出一句改变他命运的话:“有意向的话,可以到广元试试踢足球。”回家后,段正刚将这个消息告诉在外打工的父母,父母鼓励他抓住机会。那年五一假期,父亲特意赶回,带着他踏上了前往广元的旅程——这个村里唯一去参加足球选拔的孩子,即将开启人生新篇章。



从万家乡到旺苍的班车每天仅有一班,早上7点发车,段正刚和父亲需先赶这班车,再转乘中午前往广元的车,全程六小时的颠簸,让这个从未离开过大山的孩子既紧张又期待。“没有接触过足球,也不知道考核和训练模式,心里很没底。”但父亲的鼓励让他决定勇敢一试。到广元体校后,经过一系列测试,段正刚成功通过选拔。然而,面对陌生的训练场和新环境,他一度打起退堂鼓,是父亲的坚持让他最终选择留下。



2014年五一假期结束后,段正刚正式进入广元体校训练。离家的第一个星期,对这个11岁的孩子来说异常难熬。体校的生活严格而规律:早上6点半起床,步行到广元市八二一中学上文化课,下午放学后到奥体中心训练,晚上7点开始晚自习,9点结束。“刚开始经常偷偷哭,不敢跟家里人说,怕他们担心。”幸运的是,足球场上的师兄们给了他温暖——从最基础的脚弓传球开始,师兄们耐心纠正他的动作,教练也悉心指导,让他逐渐适应了新生活。“慢慢熟悉后,大家经常一起聊天、玩,训练也没那么苦了。”



在体校训练一年后,广元天立国际学校招收足球特长生,段正刚和队友们被选入该校,一边训练一边读书。“因为我们是特长生,加上家庭贫困,学校进行了学费减免。”段正刚格外珍惜这个机会,训练更加刻苦。初中毕业后,他进入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这里浓厚的足球氛围和强劲的队友实力,让他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差距”。“刚上高一时,我连拿球都不敢,第一次参加全国协会杯,教练让我打主力,我紧张得手脚发抖,下场后躲在更衣室哭,觉得自己拖了队伍后腿。”



转机出现在高二暑假。球队到丽江集训后,又前往佛山参加全国邀请赛,这次“以赛代练”的经历让段正刚彻底蜕变。“当时什么都没想,就想着每场都要拼尽全力。”当球队捧起冠军奖杯时,他抱着队友大哭一场——这是他第一次在全国比赛中夺冠,也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努力真的能追上差距”。随后,他又随队参加“四川贡嘎杯”,夺得亚军。“虽然没拿冠军,但已经很满足了。”这次比赛让他明白,足球不仅是体力的较量,更是心态的比拼。



高三那年,备考成都体育学院成了段正刚最重要的目标。“不敢复读,复读要自己交学费,所以跟自己说,没有退路,一定要考上。”他白天上课,晚上7点到操场训练至8点半或9点,再赶去上晚自习。春节仅回家十多天,就返回学校加练专项技能。2023年,他以专项分优异、总分第五的成绩考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实现了人生重要跨越。



进入大学后,段正刚对足球有了更深的理解。“专业课让我更深入地了解足球,以前只知道埋头练,现在会研究战术、分析球员特点,觉得足球更有意思了。”训练方面,学校球队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球员,这种环境对他也是一种历练。今年,他还入选了广元队参加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从初次上场紧张得“不敢拿球”的新手,成长为心态平和的替补队员。“教练让我上场,我就拿出百分百的精力;让我当替补,我就服从安排,认真学习。”



从旺苍县盐河镇春坪村的泥土地,到成都的大学,再到四川省城市足球联赛的绿茵场,段正刚走了整整十一年。他的故事被央视《足球之夜》报道后,朋友们、室友们纷纷在群里@他,给他发来视频,“大家都为我点赞,说‘太励志了’,也鼓励我继续努力。”谈及未来职业规划,段正刚的目标依然围绕足球:“想做足球教练员或者裁判员,还想继续提升学历。”他的梦想朴实而温暖:保证家庭基本经济开支,带家人出去旅游,“爸妈虽然在外打工,但没去过正规旅游景点,不舍得花钱,奶奶更是连县城都很少出。所以我想带他们去旅游,去吃好吃的,让他们享享福。”



回顾与足球的缘分,段正刚说,足球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改变命运的契机。对于和他一样来自大山、怀揣梦想的孩子,他想说:“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这样的‘契机’,但只要不放弃,总有一条路能通向远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