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赛季中超联赛最具讽刺性的画面,莫过于争冠四强在联赛中厮杀得难解难分,却在亚冠赛场集体遭遇滑铁卢——亚冠精英赛四支中超球队排名垫底,征战亚冠2的北京国安同样举步维艰。当舆论将矛头指向“技不如人”时,若将比赛时间轴逐帧拆解,会发现中超球队的真正对手并非日韩豪门,而是自身联赛僵化的赛程安排与管理思维。

自亚冠全面推行跨年赛制以来,东亚主流联赛纷纷启动赛程优化:日本J联赛计划2026年试水跨年制,韩国K联赛已进入论证阶段,唯独中超仍固执坚守自然年赛制。这种“逆潮流”操作直接导致亚冠开赛时,中超正陷入争冠与保级的白热化阶段——四强主帅不得不在联赛与亚冠间“走钢丝”,既不敢全力轮换导致联赛丢分,又无法以主力阵容应对亚冠,最终呈现出的比赛内容堪称“四不像”:主力球员因顾虑受伤而畏手畏脚,替补阵容因实力差距难以抗衡,技战术执行、体能储备、心理状态全线崩盘,所谓“代表中超出征”沦为被动应付的差事。

更荒诞的剧情发生在中超赛季结束后。当日韩球队以完整备战周期迎接亚冠关键阶段时,中超球队却刚经历30轮高强度鏖战,球员身心俱疲且缺乏系统调整。此时被强制拉回洲际赛场,无异于让刚跑完马拉松的选手立刻参加短跑冲刺。某俱乐部技术总监透露:“我们的球员在亚冠赛前连正常训练量都难以完成,更别提战术演练。”这种赛程错位直接导致中超球队在亚冠淘汰赛阶段屡屡出现“崩盘式”失利,即便俱乐部高层三令五申“重视亚冠”,球员也因客观条件限制有心无力。

对比日韩联赛的改革决心,中超的保守姿态更显突兀。日本足协已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赛制转型,韩国联赛管理层多次公开表态“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中超方面除零星媒体讨论外,官方层面始终回避核心问题。某足协内部人士私下坦言:“改革涉及转会窗口调整、青训体系重构、商业合同重签,动任何一项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这种“怕担责”的心态,使得“与国际接轨”沦为口号,最终导致中超在洲际赛场持续丢分——联赛表面热闹非凡,亚冠成绩却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

中超亚冠集体溃败的深层病因,绝非个别教练能力不足或外援水平下滑,而是整个联赛的制度设计已落后时代半个身位。若继续抱着“自然年赛制不可动”的教条思维,即便投入再多资金引进大牌外援,洲际赛场的颓势也难以逆转。真正的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从赛制调整切入,同步优化转会规则、青训体系与商业开发模式,方能让中超摆脱“内战内行、外战外行”的标签。当管理层敢于直面利益重构的阵痛时,才是中国足球真正走向职业化的开端。
(罗掌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