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平安苏超发展路径:坚守业余特色还是迈向职业联赛?

时间:2025-11-21 22:25:37 来源:足球大小脑 作者:足球大小脑

南通VS泰州的总决赛现场,入场观众人数高达62329人,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今年中超最火爆的榜首大战——国安VS申花的62291人!这一现象不仅彰显了地方赛事的强大吸引力,也引发了关于足球联赛发展路径的深入思考。

2025年江苏省城市超级联赛(简称“苏超”)的火爆出圈,着实出乎意料。其影响力迅速扩散,赣超、湘超、鲁超、川超等省级联赛接踵而来,各省纷纷效仿,试图复制苏超的成功模式。就连因“笔画保卫战”而吸引无数眼球的常州队,也在11月初正式注册了足球俱乐部,开启了运营之路。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如何维系大众的热情,让足球市场持续升温,避免昙花一现,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对此,本文提出两点意见,权当抛砖引玉。



第一,球员的选拔,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

业余并非特色,更非球市火爆出圈的关键。有人认为,业余比赛应拒绝职业球员,排斥或限制其加盟,这种想法与职业比赛拒绝外援、限制外援、抵制归化的思维如出一辙,实则是一个极大的误区。

不少人在使用“职业”、“业余”来贴标签时,其背后的评判标准往往是水平的高低差别。然而,能成为职业球员的,踢球水平自然不会差;但反过来,踢球水平高,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为职业球员。

根据市场经济理论,只要某些人能够以踢球为主业,实现自给自足,甚至养家糊口,那就是“职业球员”。哪怕他们踢的是野球,但只要有人愿意持续买单看他们踢,他们能够以此为生,他们就是职业球员。反观职业球队中的某些所谓的职业球员,即使水平再高、身体再好,只要没人买单进场,职业球队必然入不敷出,接下来就是解约裁员,他们自然也不再是职业球员。因此,真正职业化、市场化的足球,就必须遵循这一经济学的自然法则。



正如今年备受瞩目的苏超、赣超、湘超等省级业余联赛,虽然球员的专业与训练水平无法与中超、中甲、中乙相提并论,但倘若日后能实现持续运营,持续让人们买单消费,业余联赛自然就成了职业联赛,原先的业余球员自然也成了职业球员。因此,对于足球市场,需要限制的绝不是职业球员的数量、外籍球员的数量,而是每支球队的财务健康状况、青少年球员的预备情况。球队只有能持续发工资,球员才可以安心踢球;球队只有持续培养出青少年球员,球队才有足够的接班人,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球队的定位,必须坚持到群众中去

在苏超赛场上,各种呐喊助威的盛况层出不穷,如航天材料制作的冠军奖杯、海军官兵在军舰上拍摄助威视频、成百上千的无人机进行低空表演等,这些都是30多年职业联赛中未曾有过的现象。显然,这跟地方政府对赛事的大力支持、极力宣传与推广密不可分。

这与近年江苏苏宁和昆山两支职业球队夺冠即解散的现象形成了极度鲜明的对比!这种反差的根源,就在于苏超各队都是以城市为基础来组建,而不是基于某个老板的俱乐部。以城市为基础,意味着球队从一开始就代表着整个城市的人民群众。只要是这个城市的居民,打心眼就会认同这支球队。



而一个城市的最高管理代表是谁?必然是市政府。那么,组织得力、执行得当、宣传得体,球市想不火都难。市政府的领导+全市资金资源的投入+全市人民的支持关注,将共同塑造充满生命力的球队,打造座无虚席的球场,成为城市文化旅游的金钻名片。这是一个球市成功的标准公式!

也正因为当地政府与球队这种紧密的关系,意味着足球不只是一门生意、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地区文化的象征!而过去30多年的国内职业足球,则恰恰相反,过于看重社会资本的引入,而忽视了地方政府的领导作用。将一支支代表人民群众的省队、市队,逐步变成只代表资本、代表企业、代表老板的私有化球队。球队走上了脱离群众的路线,球市无法盈利,当企业遭遇经济周期中的资金紧缺时,放弃球队、出售球队、迁移球队便接踵而来。



综上所述,当足球市场中所有球队都能做到上述两点,基本就能避免重蹈国内足球职业化的覆辙,联赛的水平、球员的水平、国家队的水平持续提升,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当自然的量变持续积累到达质变的一刻,就是凤凰涅槃之时!可以预见,中国足球无论是整体水平还是市场容量,都将迎来爆发式突破,国字号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也必将成为常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