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拉比奥特教学赛:米兰战术调整与球员表现深度解析

时间:2025-09-17 00:49:58 来源:米兰圈 作者:米兰圈

米兰圈

在探讨本场教学赛前,不妨先聊聊颇具争议的裁判判罚。这场比赛中,裁判的多次关键判罚引发了广泛讨论,成为赛后焦点之一。

比赛第3分26秒,拉比奥特在无球状态下前插,与负责卡位的佐尔泰亚发生身体接触后被吹罚犯规。从慢镜头回放看,佐尔泰亚的卡位动作存在争议——其站位选择未能为门将出击创造足够空间,而拉比奥特本有机会通过抢身位完成进攻。这一判罚直接打断了米兰的进攻节奏。

进入比赛后段,裁判的判罚尺度更显矛盾:希门尼斯在禁区内两次无球状态下被侵犯,普利西奇突破时遭遇明显拉拽,甚至连VAR确认的点球机会都被无视。这种判罚尺度与上赛季加比亚被肘击未判的场景如出一辙,引发了球迷对裁判公正性的质疑。

当然,裁判的判罚并非完全偏向一方。上半场托莫里因蹬踏动作吃到黄牌,若换作严格裁判完全可能出示红牌。但综合全场比赛的判罚数量与质量,主裁判的执法表现确实存在明显偏差。

——战术调整与用人争议——

国家队比赛日后,米兰阵容面临严峻考验。德温特曾被传将取代帕夫洛维奇首发,但最终教练组选择维持帕-加-托的中卫组合。考虑到后防线替补席仅有三名新援和一名青训球员,且其中三人年仅20岁,这种保守轮换策略倒也情有可原。

中场用人更显耐人寻味。在单线作战且阵容深度充足的情况下,年过四十的莫德里奇仍被列入首发名单。阿莱格里的用人逻辑清晰可见:只要球员无伤无病,便不会主动进行轮换调整。

锋线减员问题则更为棘手。莱奥复出时间推迟,恩昆库仅有20分钟体能,最终教练组选择让远洋归来的普利西奇与希门尼斯搭档锋线。这位墨西哥前锋虽然上场时间较少,但更符合传统中锋的体型特征,与被称为"古利特白日梦存续版"的奇克组成进攻组合。

这个临时搭配的锋线组合确实制造过威胁:第10分40秒,米兰通过高位逼抢迫使博洛尼亚后场传球,莫德里奇精准预判完成铲截,奇克接球后分边,希门尼斯禁区内扣过防守球员,用左脚完成射门。半场结束前,莫德里奇主罚角球,奇克前点争顶后蹭,希门尼斯底线包抄击中立柱弹出。

但问题同样明显:作为理论上能弥补希门尼斯体型不足的球员,奇克全场五次地面对抗全部失败。第13分35秒,他在本方后场接应界外球时背身护球失败,直接导致对手形成快速反击。

锋线效率低下的问题,在防守端得到了部分弥补。到队不足三天的拉比奥特成为关键人物,其战术价值在比赛中得到充分展现。

——拉比奥特的战术价值——

双前锋基本不参与防守,弗法纳与莫德里奇固守中路,拉比奥特则更多向边路靠拢。右侧的萨勒马克尔斯需要在右后卫(五后卫体系)、右中场(四后卫体系)和右边锋三个位置间频繁切换,这种不平衡的战术安排对球员体能要求极高。

拉比奥特在左路提供了海量的防守覆盖,甚至反向教学如何进行背身护球。不过队友的频繁失误(埃斯图皮尼安全场丢失17次球权)多少抵消了他的努力。这种表现完美诠释了阿莱格里的战术哲学:覆盖面积与对抗强度必须保证,即便参与进攻也不能忽视防守职责。

相比之下,另一侧的弗法纳表现稍显逊色。按照教练的进球要求,他本应提供类似拉比奥特的镜像作用,但从首场的浪射到本场零射门,显然在不断调整战术定位。身边有莫德里奇这样的核心发动机,做好防守本应是法国人的首要任务,但实际表现却存在缺陷。

第23分56秒,加比亚后场头球解围,弗法纳未能积极争抢落点;第50分30秒,博洛尼亚后场长传,米兰防线高位施压时,拖后的弗法纳放任对手拿下二点球。这些防守失误在强强对话中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在莫德里奇和拉比奥特必然锁定首发的情况下,中场位置的竞争将异常激烈。里奇替补出场的表现不错,给教练组提供了更多选择。尽管在裁判判罚和运气不佳(四次命中门框)的情况下,米兰仍以1:0拿下主场首胜,但球队需要解决的问题依然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