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牛家儒 陶世博 杨玉洋
当南京队主场对阵徐州队的比赛以60817人上座率刷新纪录时,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正以草根赛事的姿态,演绎着足球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截至2025年9月7日,前11轮65场比赛累计吸引观众167.56万人次,场均上座率达2.58万人次,超越2024年中超联赛水平。数据显示,2025年1-8月江苏省接待游客人次和消费分别增长10.43%、9.94%,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增长14.86%,“苏超”带动全域消费超380亿元,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新引擎。
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双轮驱动发展
战略规划引领方向。《“十四五”江苏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进体文旅商融合发展,打造体育消费新增长极”的目标,计划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突破7200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超2%。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将城市足球联赛作为释放消费潜力、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为“苏超”提供政策锚点。
专项政策奠定基础。2017年出台的《江苏省足球改革发展实施意见》系统规划足球事业发展,提出到2025年经常参与足球运动人口超500万、形成2-3个品牌赛事等目标,并强调政府保障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原则。长期布局下,“苏超”迎来开花结果期。
配套措施优化环境。江苏省通过《深化服务体育企业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化赛事审批流程,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11-2023年累计安排资金11.69亿元,支持1424个项目,带动社会投资345.52亿元,财政投入乘数达1:30。
基础设施筑牢根基。截至2024年底,全省足球场地达11632个,场地面积3572.86万平方米。2021-2024年新增3060个球场,增长36%,万座球场织就绿茵版图,为赛事提供坚实支撑。
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共享生态
政府角色转变。从“办赛者”转向“搭台者”,政府专注公共服务与规则制定,确保赛事公益性和可持续性。这一转变使“苏超”成为观察地方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棱镜,激发社会活力。
企业深度参与。企业从资金提供者升级为赛事共同所有者、运营者和价值共创者,利用市场、技术、品牌资源参与策划、推广和商业化,与政府共享成果、共担风险。
群众主体地位凸显。在政府和企业引导下,群众通过自媒体分享、社群组建、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内容创造和规则制定,成为赛事IP的共同创造者,凸显“苏超”的公益性和全民性。
协会赋能运营。协会制定竞赛规则、球员注册与转会办法,确保专业性;同时连接球迷组织、志愿者团体,将分散资源编织成高效网络,保障赛事长期发展。
体文旅商融合:流量变现路径
“赛事+文旅”创新场景。江苏省将“苏超”纳入体育赛事名录,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线路,推动赛事进景区、街区、商圈。13座城市打造体文旅商融合新业态,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增量。
“票根经济”延伸链条。手持“苏超”球票可在主队城市及周边享受“吃喝玩乐”优惠,构建“一场赛事、全域消费”生态。前六轮赛事带动旅游、出行、餐饮等五场景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
精细化服务提升体验。江苏省优化交通接驳、观赛服务、安全保障等环节,推出“1分钟响应”标准、“球迷服务包”等举措。2025年上半年游客满意度得分84.53分,较2024年提升0.49分。
文化赛事互融:赋能增值效应
绿茵场“文化范儿”十足。“苏超梗”将地方文化融入赛场叙事,通过方言、饮食等差异消解对抗,推动文化与赛事深度融合。13个设区市跻身全国GDP百强,文化自信与经济底气共同铸就赛事特色。
全媒体矩阵引爆流量。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苏超”话题播放量超560亿次。通过“赛事+N”内容生态和立体化传播网络,实现流量跨平台转化,扩展赛事影响力边界。
城市情怀锻造新IP。“苏超”激活地域文化与集体情感,赛场内外的方言助威、本土口号强化归属感。城市历史故事成为球队精神底色,“足球为媒,文化为魂”的模式打造出独特文化品牌。
“苏超”的成功不仅是一场足球赛事的突破,更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窗口。在扩大内需战略下,它为区域消费扩容提质提供样本。随着“湘超”“渝超”等“X超”涌现,体育赋能区域发展的模式正全国推广。“苏超”以坚实“塔基”托起“塔尖”,为民生包容、可持续的发展路径提供实践范本。
(牛家儒,国研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陶世博,国研经济研究院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研究主管;杨玉洋,中国经济时报社副社长兼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