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国足球改革需谨慎,‘奇葩政策’或成发展绊脚石
上周末,一则关于中足联提议的争议政策被媒体披露:若中超俱乐部向欧洲五大联赛输送球员,每输送1人可多获得1个外援注册名额。这一提议尚未落地便引发舆论哗然,甚至被质疑为‘倒退式改革’。中国足协主席宋凯曾明确表态:‘中国足球不能再出台奇葩政策’,而此次争议恰逢其任内关键期。
该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激励中国球员赴欧洲顶级联赛效力,同时缓解俱乐部因球员流失导致的实力下滑。然而,现实情况已与十年前截然不同:博斯曼法案实施后,中国球员留洋不再受制于俱乐部,武磊、张玉宁等球员的案例证明,只要实力达标,留洋通道始终畅通。反观当前,中国球员在五大联赛立足的案例屈指可数,王钰栋或成唯一符合条件的‘潜在对象’。
‘王钰栋条款’的争议在于其公平性。若浙江队凭借该政策获得额外外援名额,可能通过引入强援提升实力,而其他俱乐部为效仿此举,或将年轻球员‘强行送往’欧洲坐冷板凳。这种‘政策套利’行为不仅浪费人才,更可能让中资背景的欧塞尔等俱乐部成为最大受益者。
足球名记‘丰臻一九八四’在微博中直言:‘职业联赛不是为国家队培养人才的工具。’若联赛回归‘为国养士’的旧路,无异于开历史倒车。当前,中超联赛正逐步走出假赌黑阴影,外援政策调整后竞争加剧,上座率与商业价值回暖,王钰栋等新星崛起更带来希望。此时若因争议政策被‘网络黑子’抓住把柄,恐重蹈比亚迪赞助事件覆辙——后者因舆论抵制被迫低调处理,本应多赢的合作最终沉寂。
2023年上任之初,宋凯便立下规矩:‘中国足协不能再出台奇葩政策,新政必须符合社会预期。’此次争议政策若强行推进,不仅违背其承诺,更可能让职业化改革成果付诸东流。中足联挂牌本是中国足球职业化的里程碑,若因短视政策引发信任危机,实为得不偿失。
从实际操作看,该政策亦难实现‘为国养士’的初衷。若俱乐部通过资本运作将球员‘送往’五大联赛当吉祥物,反而造成人才浪费。真正可行的路径是鼓励俱乐部加大青训投入,并为年轻球员留洋提供支持。例如,塞超、挪超等竞争压力较小的联赛,或许是中国球员留洋的更优选择。
即便对浙江队而言,该政策也可能适得其反。王钰栋若为符合政策被迫登陆五大联赛,或重蹈张稀哲‘场边戴帽’的覆辙。目前,欧洲二级联赛更符合其成长需求,强行拔苗助长反而有害。
值得庆幸的是,从业者与球迷对此政策普遍持异议,绝大多数中超俱乐部或投反对票。正如媒体所言,该提议在未敲定前曝光,‘胎死腹中’或许是最佳结局。中国足球需以成绩回应质疑,而非授人以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