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6年米兰-科尔蒂纳丹佩佐冬季奥运会的临近,冰雪项目的商业价值持续升温,品牌赞助与市场激活动作频现。9月22日,户外品牌UTO悠途宣布两项重磅签约:中国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孙龙成为品牌大使,亚冬会单板滑雪坡面障碍技巧冠军、“05后冰雪新星”张小楠出任品牌星推官。这一动作标志着UTO在专业运动员合作领域再进一步,也为其品牌势能注入新动能。
事实上,UTO早已在专业运动员赋能领域深耕多年。截至目前,品牌已为15支中国冰雪国家队及皮划艇国家队提供装备支持,并签约冬奥冠军徐梦桃为全球形象大使。这种“专业圈层认可+业务规模增长”的双轮驱动模式,让UTO迅速崛起为中国贴身层品类的标杆品牌之一。
在运动用品行业普遍追求全品类覆盖的背景下,UTO选择了一条“反主流”路径——聚焦运动贴身层这一细分赛道。2009年品牌创立时,国内专业冰雪装备市场被国际品牌垄断,贴身层产品更是空白地带。创始人张凯凭借户外运动经验,敏锐捕捉到专业运动贴身层的市场缺口,从研发功能性运动内衣切入,逐步构建起技术壁垒。
“我们是一个做长期生意的公司,尤其只做单一品类,一下子做到几十亿也不现实。”张凯曾向媒体表示。这种战略定力让UTO在户外行业高峰期仍坚持专注,将运动场景从徒步登山延伸至滑雪、越野跑,却始终未涉足冲锋衣等外层衣物领域。这种“纯粹性”使品牌得以按自身节奏发展,避免了盲目扩张的风险。
2023年前后,随着户外分层穿衣理念的普及,贴身层品类迎来爆发期。大量“风口品牌”涌入,但因缺乏技术积累迅速退场。UTO则凭借16年专注形成的自主研发能力,构建起核心竞争优势。其无缝织造技术不仅服务于自有品牌,还曾为国内多个运动贴身层品牌提供代工,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底蕴。
UTO的成功不仅源于战略专注,更在于找到了精准的突破口——冰雪运动。滑雪场景对贴身层的需求极为严苛:运动员需在低温与体感温度频繁切换的环境中保持舒适,这对产品的保暖性、透气性提出了极高要求。UTO从这一“硬核场景”入手,围绕滑雪需求进行个性化研发。
2015年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UTO迅速加大研发投入,联合纺织高校建立实验室,针对中国运动员体型特征优化产品版型。从解决“保暖不闷汗”的基础需求,到融合远红外蓄热、无缝织造等42项国家专利技术,UTO的产品迭代始终紧扣运动员真实需求。奥运冠军徐梦桃曾表示,UTO贴身层的支撑性让她在高空翻腾时更有信心;孙龙则称赞其单向导湿技术能保持训练干爽;张小楠对品牌装备在零下二三十度环境中的保暖性能印象深刻。
▲图片来自品牌官方微博@UTO悠途
精英运动员的认可为UTO奠定了专业心智,而技术共创则进一步强化了其竞争力。可以说,UTO的技术进化史,就是中国冰雪装备升级的缩影。借助北京冬奥会与“三亿人上冰雪”的推力,中国冰雪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27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9700亿元,并在202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UTO精准的战略判断,使其成功搭上冰雪运动发展的快车。
从冰雪场景切入的另一重优势在于技术可复用性。经过滑雪场景验证的技术,能顺利迁移至其他运动领域。如今,UTO已构建起“冰-水-陆”全场景产品矩阵,覆盖自由式滑雪、钢架雪车、皮划艇、马拉松、越野徒步等运动,逐步走向大众市场。
UTO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科技平权”的初心——“专业不是用来标榜的,而是用来让更多人享受运动的。”这一理念驱动下,UTO通过供应链优势实现技术下放。
多年的代工经验让UTO对原材料和供应链具备强大把控力。品牌与上游原材料商定向开发专供材料,确保新技术优先应用;同时,自研部分纱线原材料,进一步控制成本。如今,UTO的入门级速干产品价格控制在200-300元区间,如249元的羊毛速干短袖,让普通消费者也能接触专业级技术。
UTO构建的“赋能金字塔”模型清晰展现了这一战略:塔尖为国家队运动员提供专业装备解决方案,涵盖单向导湿、吸湿速干、远红外蓄热等9大创新技术;中段覆盖冰雪运动爱好者;塔基则面向全年龄段、全地域的冰雪运动普及。通过将服务国家队的核心科技下沉,UTO开发出适配大众的基础款装备,既响应了“冰雪装备进校园”政策,也解决了下沉市场“专业装备成本过高”的痛点。
这种“专业技术民用化”的路径,不仅推动了专业运动向生活方式的转化,更为品牌撬动了更大市场。恒州诚思(YH Research)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贴身服饰市场规模达5373亿元,预计2030年将接近7772亿元。面对这一快速增长的全球市场,UTO已占据有利位置。
随着米兰冬奥会临近,与众多冰雪国家队、运动员合作的UTO将再次站上舞台中心。这个坚守细分赛道16年的本土品牌,正以科技为矛、冰雪为盾,持续书写小品类撬动大市场的传奇。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