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少赛小组赛中,中国U16女篮以57-78的比分惨败给日本队,这场失利不仅让晋级U17世少赛的难度陡增,更暴露出中国女篮在选材和训练上的深层次问题。
从身高数据看,中国队确实占据绝对优势。内线方面,李月汝的妹妹李玉乾身高接近两米,而日本队最高球员仅1.8米。但在锋线和后卫位置上,双方差距并不明显:日本后卫身高不足1.7米,中国后卫也仅在1.7米左右;锋线位置上,李沅珊不到1.8米,而日本球员细泽光星也有1.75米。
比赛进程充分暴露了问题。上半场中国队仅落后三分,但当日本队在下半场提升防守强度后,分差迅速扩大到20分以上。这种崩盘式失利,与亚洲杯中国女篮输给日本队的比赛如出一辙——当时中国拥有张子宇和韩旭的双塔阵容,日本内线渡嘉敷来梦(1.93米)和高田真希(1.85米)已不复当年之勇,但最终仍是日本队胜出。
两年前,李昕未招入张子宇的决定曾引发争议,有球迷认为这是避免被日本队小快灵打法克制的明智之选。但去年U18亚青赛上,张子宇率队击败日本队的战绩又推翻了这种说法。如今连续在国际赛场输给日本,'教练无能'的质疑声再度响起。
深入分析发现,问题远不止身高与速度的简单对抗。中国队员虽然身高占优,但在运动能力上存在明显短板:日本球员在速度、爆发力和敏捷性方面全面领先,导致中国队在后卫和锋线位置上完全占不到便宜。这种差距在小球时代被进一步放大——当对手能用快速转移球破解高度优势时,空有身高的球员反而成为固定标靶。
这场失利为国内教练敲响了警钟:选材标准必须与时俱进。在爆发力、速度和敏捷性训练上投入更多资源,比单纯追求身高更重要。现代篮球的小球打法要求球员具备全面能力,若继续坚持'傻大个'选材思路,中国女篮在国际赛场的竞争力将持续下滑。
如何平衡身高优势与运动能力,将成为中国女篮未来发展的关键课题。这场惨败或许痛苦,但若能推动训练体系和选材标准的革新,未尝不是一次破茧重生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