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参考报)
转自:经济参考报
在江苏城市足球联赛(被网友亲切称为“苏超”)的赛场上,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神反转悄然上演,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苏超联赛中,常州队以“天崩”般的开局亮相,前五场比赛颗粒无收,积分垫底,被网友戏谑为“常垫底”“常失败”,甚至常州队的名字也被网友玩起了“笔画梗”,从“吊州”“巾州”“丨州”到“〇州”乃至“川”,调侃声此起彼伏。然而,正是这个起初因战绩不佳而被调侃“输光了笔画”的城市,最终却“赢麻了流量,赢麻了消费”,收获了全网的一致盛赞。
据统计,苏超联赛的流量高达400亿次,而常州独占四分之一,荣获“苏超流量王”的称号。截至8月25日,全网关于常州“苏超”话题的各类图文、短视频超过2万余条,热搜话题超过600个,其中44个热搜位居第一,总阅读量超过100亿次,在榜时长超过10万分钟,重点平台赛事直播的累计观看人次更是超过了2亿。
与此同时,常州的文旅消费也迎来了“大获全胜”的局面。常州6个主场赛事预计全年观赛总人数将超过50万人次,带动客流200万人次以上,拉动交通、旅游、食宿、购物等消费超过15亿元。特别是在6月和7月两个月期间,常州的目的地消费人次和订单金额增长率均超过了两位数,增速位列全省第一。
可以说,常州将体育赛事的接连失利,巧妙地转化为了城市形象的成功塑造和文旅消费的极大提振,上演了一场启示录式的逆袭。
这场逆袭的核心密码,其实藏在政府心态的转变之中。
当常州队在球场上遭遇五连败且零进球的尴尬时,网民以删减地名笔画的方式调侃这座城市。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常州不仅没有回避,反而主动发起了“补笔画”挑战,邀请泉州、徽州等城市联动互动,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1亿次。这种“自嘲式接梗”的背后,是对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深刻洞察——在网络化时代,“与其被梗‘淹没’,不如与民同乐”,真诚比完美更能打动人心,自嘲比辩解更能赢得共鸣。
政府的格局还体现在对网络生态的精准把握上。当“常州变〇州”的调侃刷屏时,常州迅速推出了“恐龙妹妹出道”计划,用拟人化的互动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当球迷在社交媒体上抱怨票务系统崩溃时,常观App的“许愿池”功能及时上线,一周内就办结了81条市民建议,办结率超过了96%。这种“把舆情当课题”的治理智慧,打破了传统政务传播的刻板印象,让政府形象变得可触可感。
政府的角色也从“城市管理者”向“城市运营者”发生了蜕变。常州将国际新能源博览会与苏超赛事深度融合,在3000平方米的展区里,理想汽车、天合光能等本土企业与足球元素无缝衔接,20多个在谈项目的客商受邀观赛,这些项目意向总投资超过80亿元,覆盖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氢能、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一场球赛卖爆一座城”的跨界奇迹。从首个推出景区免费,到首个开设场外美食集市、首个开启消费抽奖,再到开设“常宝”许愿池,这种“流量变留量、留量变销量”的转化意识和城市运营能力,让赛事成绩垫底的常州,成为了苏超的“赢家”。
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常州曾长期面临“苏锡无常”的发展困境。但是,这座城市总能在关键时刻抓住变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以“小桌子上唱大戏”的胆识构建了工业体系;如今,常州又以“流量场上做文章”的智慧重塑了城市形象。这种改革基因,在“苏超 IP”的打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绝不纠结于几成定局的赛场成绩,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
政府心态的开放度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天花板。5月31日,两连败的常州队输给了扬州队,但常州对外宣布,端午小长假期间(5月31日至6月2日),常州所有A级景区对扬州市民免门票。不论输赢,“两城一家亲”。7月20日,“苏超”第七轮,常州队主场迎战徐州队,理想汽车董事长兼CEO李想手执烤串,与东哈烧烤店老板娘张敬宇在场外同框喊话,一句“常州容得下烧烤,容得下理想,容得下千千万万普通人”在网上迅速刷屏。
自嘲折射出的是内心深处的自信,而这种底气则来自于良好的发展质态和产业实力。常州是江苏5个GDP“万亿城市”之一。“人人都爱常州队”,这句话不只在球迷圈中流传,也在投资圈中广为传颂。今年上半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增速位列苏南城市第一。
“苏超的常州逆袭”现象,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城市竞争早已超越了GDP的简单比拼,在经济实力之外,还进行着一场关于“流量获取力”“情感连接力”的综合较量。当某些地方还在为负面舆情焦头烂额时,常州已学会将舆论压力转化为传播动力;当一些城市沉迷于“网红打卡地”的短期流量时,常州正通过“足球+文旅+产业”的生态构建,实现流量的深度沉淀。这种变革的本质,是城市治理者对“政府角色”的重新认知:在互联网时代,政府不仅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更是城市IP的“首席运营官”。
当政府心态从“围墙思维”转向“广场思维”,从“管控逻辑”转向“服务逻辑”,一座城市的发展天花板,就会被真正打破。正如常州在“补笔画”挑战中写下的那样:“笔画会回来,热爱一直在”。这种对城市价值的坚定信仰,才是最珍贵的流量密码。
记者:刘大江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