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赛场风云

128天深度追踪:苏超联赛如何用平凡故事打动千万人

时间:2025-09-17 04:46:35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编者按】

苏超第11轮南京与徐州的对决中,南京奥体中心涌入60817名观众,继第6轮60396人、第9轮60633人的纪录后,再次刷新国内业余足球赛事上座率。这项诞生仅4个月的赛事,正以现象级姿态席卷江苏大地。


全民参与的苏超现象:记者变身赛事观察家

在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范杰逊的办公桌上,除了时政新闻稿件,还堆放着大量苏超球员资料。这位曾以队长身份带领南京队夺得省运会冠军的媒体人,如今80%的工作时间都投入在这项业余赛事报道中。

"交汇点有多少记者跑苏超?我们人人都是苏超记者。"范杰逊笑称。随着赛事热度飙升,连平时专注社会新闻的同事也开始向他请教越位规则。这种全民参与的盛况,在苏超诞生128天里持续发酵。


淮安队主教练董松(中)在苏超比赛中(视觉中国图)

播客里的苏超江湖:从省运冠军到故事挖掘者

范杰逊打造的"苏超大白话"播客成为现象级节目。首期邀请扬子晚报资深记者张昊,揭秘苏超爆火背后的20年积淀;第二期对话留洋西班牙的00后小将韩奇臻,单期播放量突破50万次。当节目现场搬进南京大学时,数百名师生与这位省运冠军展开深度对话。

"张昊老师见证了江苏足球20年沉浮,他分析的苏超火爆逻辑特别有说服力。"范杰逊透露,节目组正在策划"苏超城市行"系列,计划走进13个设区市采集民间足球故事。


范杰逊学生时代(左一)率队夺得省运会冠军

纯粹足球的魅力:6万观众的集体狂欢

在范杰逊看来,苏超的成功密码在于"普通人演绎非凡故事"。当南京奥体中心连续三场突破6万观众时,这种盛况甚至超越了昔日江苏队征战亚冠的纪录。"很多业余球员说,听到山呼海啸的助威声,脑子一片空白只知道拼命奔跑。"

运动员康复专家在节目中透露,苏超球员抽筋率高达37%,折射出业余选手的极致投入。这种纯粹的竞技精神,让观众用持续60分钟的站立助威予以回应,赛后自发清理垃圾的场景更成为网络热议话题。


城市文化的流动盛宴:从拖鞋厂到橡胶杯

苏超的报道轨迹勾勒出江苏足球的生态图谱:南通珂缔缘拖鞋厂组建的青少年梯队,苏州张家港贝贝橡胶厂持续30年的"贝贝杯"赛事,这些民间足球基因如今汇聚成苏超的磅礴力量。范志毅、杨晨等国脚都曾在这个橡胶厂举办的赛事中崭露头角。

"每个苏超故事都是城市文化的切片。"范杰逊在报道中发现,常州队将太湖石元素融入球衣设计,徐州队用汉文化图腾装饰看台,这些细节让赛事成为流动的文化展厅。


苏超赛后球迷自发清理看台(视觉中国图)

消解地域隔阂:足球场上的江苏认同

当常州队用方言喊出加油口号,苏州队以评弹节奏助威时,苏超意外成为消解"散装江苏"刻板印象的利器。范杰逊观察到,各地球迷会在赛后交换地方特产,南京队与盐城队的对决后,双方球迷共饮盐水鸭与滨海香肠的场景被摄像机记录下来。

"苏超重新定义了江苏人的身份认同。"这位省运冠军指出,当苏南经济强市在赛场上与苏北城市平等竞技时,足球成为了最公平的文化对话方式。这种超越地域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江苏人都成为赛事的受益者。


常州队球迷文化展示(视觉中国图)

站在128天的节点回望,苏超已超越体育赛事的范畴。当6万观众齐唱《江苏民歌》时,这项业余联赛正在书写属于全体江苏人的文化史诗。正如范杰逊在播客结尾所说:"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每座城市都是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