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马拉松赛后,组委会迅速发布公告,判定10位选手因违规操作受到处罚。然而,这一结果并未平息所有争议,特别是关于精英选手自备补给被误拿的问题,依然引发着跑者们的广泛讨论。
对于精英选手而言,自备饮料不仅是补充能量的关键,更是他们在激烈竞争中保持优势的“秘密武器”。然而,当这些精心准备的补给在比赛中不翼而飞时,无疑会对选手的发挥造成严重影响。那么,当精英选手的补给被其他跑者拿走时,他们应该如何应对?赛事组委会又该如何界定“精英选手”群体,并从竞赛管理上科学处理这一问题呢?
马丽红,一位带着在衡水湖马拉松破三信念而来的跑者,却在这条被誉为国内“最易PB的赛道”上遭遇了意外。她精心准备的8个自备补给中,有6个点位的补给不翼而飞。原本计划跑255的她,最终只跑出了306的成绩。赛后,她向组委会投诉,却只得到了对涉事选手的警告处罚。
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马丽红无奈表示,虽然收到了组委会的道歉,但这样的意外经历让她只能自认倒霉。她希望其他跑者能引以为戒,文明参赛。
无独有偶,来自贵州队的李井芬也遭遇了类似的情况。这位PB在230的00后选手在32公里处选择退赛,而在此之前,她放置于25公里和30公里两处的补给也都“不翼而飞”。作为锦标赛参赛选手,李井芬的遭遇引起了更多关注。
她表示,在20公里处补给时,一位男跑者曾试图将自己的补给给她喝,但她拒绝了。然而,后来她发现自己的两处补给都不见了。对于组委会的处罚公告,李井芬认为警告处罚太轻,对被处罚的人影响不大,未来他们可能会更加肆无忌惮。
在2020年常州马拉松精英赛上,当时20岁的丰配友也有过“错拿自备饮料”的尴尬经历。那是他的首马,他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拿走了其他跑者的饮料,被裁判直接罚下,导致首马未完赛。
五年前的丰配友还对“自备饮料”的知识一无所知。如今,随着马拉松规则的普及,精英选手们已经知道在比赛中不能错拿对手的补给。然而,在实际比赛中,这种情况依然时有发生。
今年东京世锦赛上,张德顺就曾发现自己的补给被拿走,又不小心拿到了李芷萱的补给。她立刻返回补给点,将李芷萱的补给放回原处,避免了可能的处罚。
在“精英跑者”发布的《10人错拿补给,衡水湖马拉松判定违规,发生了什么?》文章评论区里,跑者们对“错拿补给”进行了热烈讨论。有人认为大众选手是无意的,与恶意卷走补给站的能量胶事件性质不同;但也有人认为“没有错拿,就是偷窃”。
资深的马拉松赛事组织者杨拉松形容道,国内现在追求破三的跑者进补给站时,有时跟超市抢鸡蛋一样疯狂。很难界定他们到底是错拿还是故意。确实,在高速跑动中急停取水或取能量胶对追求成绩的选手来说都是不小的考验。
杨拉松认为,现在国内很多大众选手进补给站时都会“抢进站”,他们都想挤在第一张补给桌前赶紧补给,而不知道其实补给站的距离很长,在后面补给也完全来得及并还很宽松。有些拿错精英选手补给的跑者,为了追求成绩,看到补给就立刻想着去补,拦都拦不住。
马拉松媒体人范弘罡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田协竞赛体系改革前,没有以俱乐部名义报名锦标赛的说法。而全国锦标赛出现了很多田协注册的俱乐部选手报名。那些非专业队、竞技水平非顶尖的选手得到参加世锦赛的机会,于是能享受自备饮料服务。但这给赛事组织带来很多管理的风险和挑战。
作为马拉松精英选手,自备饮料在某种意义上是他们的“秘密武器”。世界田联与中国田协对其有非常明确的规定:精英运动员有权在指定补给站放置专属自备饮料,组委要提供清晰的标识、独立的放置区域与严格的管理流程。任何非本人取用均属违规,可导致成绩取消甚至禁赛处罚。
中国田协《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运营公司管理办法》也指出:赛事运营方应“保障运动员自备饮料等个人物品的独立存放与准确供应”,并“对相关工作人员充分培训”。
从办赛角度出发,杨拉松觉得组委会要加强赛道补给工作的专业和细致程度。在赛道功能设置上做更清晰的功能区分,哪些是精英选手的自备饮料桌,哪些是大众选手的补给饮料,并对负责的志愿者以及工作人员进行更详细和科学的培训。
北马为精英选手负责自备饮料服务的工作人员杨先生介绍了北马的经验。他表示,通常有两张桌放置男女选手的自备饮料,有志愿者负责用组委会配发的摄像设备拍摄男女精英选手进站拿补给的画面。在前20米时,裁判会播报哪位选手即将进站,志愿者把她的自备饮料往桌前推确保好识别以及别误拿。如果有拿错别人的饮料导致上诉或纠纷,可以通过摄像视频来溯源。
杨先生看来,衡水湖马拉松之所以女精英选手自备饮料被拿走,可能是因为那个时间段过去的男选手人数过多,当场工作人员无法及时辨别和纠正。毕竟,衡水湖马拉松作为锦标赛,自备饮料的摆放是以省队和俱乐部为单位,而非男女选手各自分开。
尽管是一次违规公告的处罚,但杨拉松觉得这件事还是存在积极意义,它让更多跑友知道精英选手的补给不能错拿。
资深跑者、中国体育报业总社新体育网专职编委谭杰也关注了衡水湖马拉松这次相关跑者违规事件。在他看来,既然做出处罚,就应以组委会的判罚为主。
谭杰给跑者们做了更多有关世界田联路跑赛事规则的科普。他表示,有关出发的规定是不同赛事的选手不该一起出发,即不同赛事的选手不该相互影响。这次衡水湖马拉松拿错补给的事件实质就是大众选手影响到了参加锦标赛的女选手。
他举例说,2015年北京田径世锦赛中,为了让更多大众选手感受世锦赛氛围,赛事特设大众10公里组别的竞赛。在比赛路线方面,男子马拉松决赛的路线和大众10公里路跑的前半段完全重合,在近10公里处才完成分流。就在这场混杂着业余和专业跑者的高规格比赛中,一位从山东来的大众跑者李伟从开始就挤到业余选手最前列并追上专业跑者,领跑了世锦赛马拉松决赛的选手近5公里距离。但最终,组委会取消了李伟的比赛成绩,原因是作为大众选手,他不能冲到专业选手面前领跑,这是一种干扰专业运动员的行为。
谭杰认为,不管这些跑者是否明白规则,不能把主要责任推诿在他们身上。这个更深层次的反应的是赛事组织问题。国外很多比赛为了保障女子精英选手的参赛感受,会让她们先出发,这样能保证她们在赛道上不会有类似事件的干扰。
如谭杰所言,每年的大满贯赛事如波士顿马拉松等,都是女子精英选手率先出发。但至少在国内的数百场路跑赛事中,还没过让女子精英选手率先出发的先例。
上海女跑者、PB254的王芳的做法值得借鉴。她在比赛中会带盐丸、能量胶,甚至用中药袋带上两包水,怕的就是拿不到补给。她表示,这些补给主要也是应对上半程,下半程还是靠补给站。随身这点重量和比赛中失去补给相比,算不了什么。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作者:WR创作团队
制作:小春
图片:受访者提供
投稿、应聘兼职作者,请联系womenrunnin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