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树上挂票”使用指南》的创意文档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其背后折射出的体育场馆运营难题引发广泛讨论。事件源于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第二轮永州主场对阵湘潭队的比赛,因常规看台票售罄,当地足协创新推出“树上观赛”方案,并发布这份颇具幽默感的指南。
该举措迅速引发热议:部分网友调侃“树上观赛视野绝佳”,更多人则关注安全保障问题。对此,永州市足协回应称,此举实为应对场地容量不足的无奈之举。由于场馆接待能力有限,大量球迷自发爬树观赛,协会遂以网络热梗形式发布指南,既提醒安全注意事项,也侧面反映出群众体育需求与场馆供给的矛盾。
这场“树上观赛”风波,恰是当下地方体育赛事蓬勃发展的缩影。继今夏“苏超”联赛引爆关注后,“川超”“湘超”“赣超”等省级业余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一省一超”的火热局面。然而,激增的观赛需求与场馆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以永州为例,当地通过“以赛促建”模式,对老旧体育场进行升级改造,既满足赛事需求,又为赛后全民健身预留空间。
场馆建设仅是第一步,如何让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运营才是关键。全球范围内,体育场馆普遍面临“建得起、养不起”的困境:前期高昂的建设成本、持续的维护支出与低效的使用率,导致部分场馆在大型赛事后陷入闲置。这警示我们,必须摒弃“重建设、轻运营”的旧思维。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破解运营难题的核心。场馆应摒弃“孤芳自赏”的姿态,转型为集全民健身、赛事承办、体育消费于一体的活力中心。运营方需深入调研市民需求,引入受欢迎的赛事、培训及文化活动,通过“主动吸引”替代“被动等待”,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多元运营模式是激活场馆活力的关键。一方面,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或组建专业公司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与专业团队;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升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此外,“场馆+”融合发展模式值得推广,通过结合商业、会展、旅游等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拓宽收入来源,增强自身“造血”能力。
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体育场馆的运营质量直接影响产业高质量发展。唯有破解“赛时热、平时冷”的困局,才能让场馆真正成为全民共享的体育红利,为体育强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姜天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