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份名为《“树上挂票”使用指南》的文档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这一独特现象源自2025年湖南省足球联赛(“湘超”)第二轮的一场焦点战——永州队主场迎战湘潭队。由于比赛看台票迅速售罄,永州市足协别出心裁地推出了“树上挂票”,并同步发布了这份颇具幽默感的指南。
消息一出,立即在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热潮。有网友戏称:“在树上观赛,视野肯定别具一格。”而另一些网友则表达了担忧:“保障球迷的安全才是重中之重。”对此,当地足协澄清,这其实是源于网络的一个梗。由于场地容量有限,无法满足所有球迷的观赛需求,导致不少人选择爬树观赛。足协因此顺势发布了这份指南,旨在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提醒球迷注意观赛秩序和安全。
“湘超”联赛的这份调侃版指南,不仅折射出群众体育赛事的蓬勃发展,也暴露了城市体育运动空间与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运动需求之间的矛盾。继今夏“苏超”联赛火爆全网后,地方“超”字号足球联赛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川超”“湘超”“赣超”等联赛热度持续攀升。
面对激增的观赛需求,场地资源难题成为了组织者面临的首要挑战。一些城市通过以赛促建的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将体育场馆建设与城市更新、乡村振兴、老旧小区改造等紧密结合。以永州市为例,为迎接“湘超”联赛,该市对年久失修的主体育场进行了全方位升级改造。改造后的体育场不仅在赛时能够承载大量观众,赛后还能继续惠及广大市民。
然而,场馆建设只是完成了“上半篇文章”。如何让这些宝贵的公共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才是更具挑战性的“下半篇文章”。
体育场馆运营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前期建设投入巨大、日常维护成本高昂、使用效率不足等问题,常常导致一些场馆“建得起、养不起”,甚至在盛会过后陷入“沉睡”状态,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这一现象警示我们,必须扭转重建设、轻运营的传统思维。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是场馆运营的核心。场馆不能成为“孤芳自赏”的建筑标本,而应成为服务全民健身、承接赛事活动、促进体育消费的活力中心。运营方需深入调研市民需求,积极引入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培训和文化活动,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吸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多元运营模式是场馆活力的源泉。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管理模式,鼓励通过委托管理、合作经营、组建专业运营公司等方式,引入有实力、有经验的社会力量和主体参与运营。同时,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提升场馆预约、客流监控、能耗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实现降本增效。此外,支持“场馆+”融合发展,结合商业、会展、旅游、休闲等多种业态,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体育场馆是发展体育产业的重要载体。破解场馆运营中的堵点、难点,让“赛时热”延伸到“平时火”,才能让体育场馆充分释放价值,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也让更多民众共享体育发展的红利。
来源:经济日报